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思而不学则殆 (通“怠”,懈怠) B....

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而不学则 (通“怠”,懈怠)        B.恭而无礼则(劳累、辛苦)

C.小人之过必(掩饰)                  D.(接近,靠近)有道而正焉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A项,“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出下列划横线之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乎舞雩                    B.七十者可以帛食肉

C.疏食饮水                  D.约我以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     且而从辟人之士也

B.由也好勇过我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莫春者,春服既成       无欲速,无见小利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kuì)然长叹     举一返三    暴虎(pínɡ)河     祸起萧墙

B.(pínɡ)气凝神    发奋忘食    (sì)瓢饮       循循善诱

C.粢(chéng)既洁   礼崩乐坏    (fěi)然成章      文质彬彬

D.色厉内(rěn)     耰而不辍    (hónɡ)而枕     杀身成仁

 

查看答案

请以“珍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立意自定;书写工整、认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共18分)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婉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合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名声和体面了,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婉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选自《艺术散文选萃》,有删改)

26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选取“鸿沟”这一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遗迹为观照点和情感生发点,将与之有关的历史掌故一一勾连。

B.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古论今,紧紧围绕对项羽的赞扬这一主线而展开。

C.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勾描历史人物或抒发深沉之思的时候才那样的挥洒自如,发于所当发,止于所当止。

D.文章开头与结尾两处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既勾起读者对历史的回望和深沉思考,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凝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又勾连古今让人对历史的遗憾与公正产生无限的感慨和长久的回味。

E.霸王沽名,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充分体现。他“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以致“放走了死对头”,“空做一场皇帝梦”。假如没有鸿门宴这一事件,项羽不会以失败告终。

272.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4分)

28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294.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