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宝 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6分)

(3)小说中的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1)A 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要点: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C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心理分析,解答时需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小说的情节来分析。“不一定卖”,意思很明显,顾林心里对是否卖瓷瓶是犹豫的,不想卖,又不得不卖,分析时,考生依据原文分析出不想卖的原因和不得不卖的原因即可。当王经理问顾林瓶子是不真品时,“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可分析出顾林并不知道这个瓷瓶的真假;而当老教授问价时,顾林说“3——30万”,可分析出顾林不能确定这个瓶子的价值,既怕价格低了又怕价格高了;对于瓶子的来历,顾林是知道的,而且“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可分析出瓷瓶对父亲的重要意义,是父亲荣誉的象征,他不愿意卖;但父亲车祸住院,医院“又催交钱了”,使顾林不得不卖掉瓷瓶。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王教授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组织答案时要先总述王教授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具体情节加以分析。从文本中可知,王教授本是江南人,离顾林家所在的江北很远,可是他“在江北开了个分店”,目的就是为了寻找顾林的父亲,要报答顾林父亲当年的救命之恩,并在找到顾林后用高价买回自认为是赝品的瓷瓶,由此可分析出王教授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王教授一直寻找顾林父亲,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送了赝品给恩人,没能真正感谢恩人,而心存内疚,所以找到瓷瓶后马上高价收回,可当他发现瓷瓶是真品时,又马上送回,表现出他做人诚信的品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这类题目可从小说情节发展、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小说情节围绕瓷瓶展开,从王教授送瓷瓶谢恩人,到顾林卖瓷救父亲,再到王教授收回赝品瓷瓶,再到得知瓷瓶是真品而送回,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从小说的主题表达来看,收回赝品瓷瓶,得知真品再送回,歌颂了一颗感恩之心、一种诚信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王教授得知瓷瓶是真品马上送回,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饱满。从表达效果看,用数字结尾,没有再叙写顾林听到后的反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

《荀子·劝学》中,“                             两句写君子广泛学习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行为没有过错。

诸葛亮《出师表》中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山亭避暑

真山民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注:真山民:或云名桂芳,括苍(今浙江丽水西)人,宋末进士,亦无确考。宋亡遁迹隐沦,所至好题咏,自称山民。
1.诗歌颈联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老自旋。俟其返昪,即乘之,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知名。

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仍为军候。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布帛米粟有差。(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甚捷,虏必狼狈矣     纵:即使 

B.二垒其归路,           厄:切断

C.由是知名               稍:稍微

D.物议                 多:赞美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B.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C.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D.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自良屡立战功,深得上司信任。先后担任过右卫率、试殿中监。后来,鲍防接替薛兼训的职务,镇守太原,李子良又侍鲍防做了牙将。

B.李自良在军事方面很有谋略。回鹘入侵,李子良主张坚守不战,等到敌军疲惫撤军时,出兵袭击,阻断他们的退路,进而战胜回鹘。鲍防没采纳,最终吃了败仗。

C.李自良不但有勇有谋,而且很重情义。马燧被解除兵权,皇上让他接替马燧,他却因跟随马燧多年为由,婉言推辞。即便如此,皇上仍委以重职。

D.李自良厉行节俭,恪尽职守。一举一动都遵循法规,从不对人施加暴虐,深得军民的赞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老自旋。

(2)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官话与国语

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

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这首先要归功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1300多年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不可能出现广东读书人写的东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种文法的情况。

文字如此,说话也类似。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

                                      (摘自《今晚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关于“官话与国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满人入关之前,只会说满语,这个满语。经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成为满人的“国语”,又叫清语。

B满人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要求为官者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话,为此,清语成为满清时期的官话。

C所谓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跟现在的普通话很接近。

D满清统治结束后,进入民国,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满清时期官话清语,推行现在的普通话。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满清统治者曾一度要求官员一律要学清语,实行文化改造,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在文化方面反而成为了被征服者。

B清语没有成为官话的主要原因是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

C满人入关后,皇帝只重汉文,不重满文,就连满人大臣也不许说清语,时间一长,汉语就自然成了官话。

D说官话便于同僚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在加上清朝召见时会给皇上留下好印象,因此,不说官话对仕途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清统治者试图将清语作为官话进行推广,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及缺乏群众基础,愿望未能实现。

B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但文字都是统一的,这要归功于象形字的音义可以分开和持续的科举考试。

C清语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文字,没有群众基础,缺乏文化内涵,就连满清皇帝自己也不喜欢,要想征服汉文化谈何容易。

D中国的科举考试,在文化人中无形地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大多数的习文之人,读同样的书,做同样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文字与文法的统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惠州美景西湖是在城中,而其他很多城市优美的景点是在城外。

湖在城中,就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市民天天在湖畔生活,或从湖边走过,心中却未必有湖。

景在城外,令市民心里念想,不过市民往往难得前去游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