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 人 和 鹰 刘国芳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刘国芳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便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小区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你做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儿子说:“你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我们乡下,能栽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叹起来了。

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不开心,老人就出问题了,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老人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看到鹰,老人有些高兴,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我们乡下飞来的吧?”

儿子说,“大概是吧。”

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

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去河边了。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不是一只,是好几只。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

一个孩子,蹦蹦跳跳了过来。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孩子说:“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

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几个人也是老人,但他们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

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

老人又说:“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

一个老人说:“你也能。”

老人说:“我也能?”

一个老人说:“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

那几个老人,教老人放,但老人还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

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的很慢,慢慢地,老人就能走快了。再后,老人也能跑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开始了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鹰就飞起来了。到后来,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

一天, 老人把鹰放飞在天上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几只鹰都是老人的鹰引来的。老人看见了那几只鹰,老人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他们还没开始放。那几个老人,也看见了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

老人说:“是真的鹰吗?”

他们说:“是真的!”

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8日 第13版)

1.“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5分)
3.结合小说的内容,指出本文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刻画“老人”形象的意图是什么?(6分)

 

1.(4分)要点:①鹰从题目到结尾贯穿小说始终,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小说情节变化发展的线索)(1分);②“鹰”的有或无影响着老人身心的状态,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1分);③鹰(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寄托了老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追求(象征着老人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2分)。 2.①老人代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悉的生活的普通人(2分) ②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1分), ③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苦闷和失落,他们深深地眷恋着乡村的生活,努力在城市中寻找、追求着他们所习惯的自由自在的生活(2分)。 3.(1)小说的开头,描写了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和事。(3分) (2)写作意图:通过描写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状态,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变革中的普通人的人文关怀(2分)。作者描写这一类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引发了读者的思考。(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既然是考查“鹰”在文中的作用,自然要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在结构上,由标题和文章内容可知,“鹰”贯穿小说始终,故起着线索作用;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来看,“鹰”起着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联系文章主旨,可从鹰的象征意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孤独、苦闷和失落。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时代背景一般都在文章第一段交代,故可根据第一段关键词句分析作答。例如,“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表明时代背景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和事。创作意图应根据作者对描写对象的形象刻画,然后从人文关怀、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人画在古代中国画史的地位及主要传统

朱珠

文人画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以对象形似为目的,注重画外功的修炼和情感的抒发,或成教化,助人伦,或聊以自娱。文人画都是文人或具有文人性质的画家所作,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时代下产生的一批特定人群的感情产物。文人这个特殊群体掌握着中国古代最高的文化和最高的思想,因此作为文人情感产物的文人画,必然含有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文人画于前期排斥其它画家,与其它画种并存中、后期乃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研究文人画,有助于从深层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超前因素。

文人画之所以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不单单是一个画种,而且是一个从画家到作品及理论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已知的画史画论多为文人所作,这些画论的内容不仅有关于绘画技法的阐述,而且有相当部分将文人画的创作思想、审美理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古代文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诗为言之余,书为诗之余,画为书之余”,因此文人画家其实是一批业余画家。他们以将个人品行、情操、学识、修养、感受融入画中为己任,大都借助绘画入“道”,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入仕时,他们宏扬儒学,提倡绘画当“成教化,助人伦”归隐时,他们追随老、庄,讲究画面意境“淡泊”“空灵”。到了文人画的中、后期,他们又将“释”家的某些思想精华与画论融为一体,推进和完善了文人画的审美理想。

苏东坡是文人画的大力倡导者。他提出“诗画本一律”,即借助诗的理性来扩大绘画的表现力。到了文人画的后期,文人画更是将书、画和印章结合在一起。因此历史上许多的文人画家,不但是绘画高手,而且还是书法大家和金石名家。

文人画不但广为吸收一系列姊妹艺术的养分,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体系的画种。如文人画对画工画的影响,“画圣”吴道子的绘画风格被画工们归纳为“吴家样”,广为流传,即是此类影响的典范。文人画对宫廷绘画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宋代一大批宫廷画家同时又都是文人画家,清初的“四王”直接就是文人画中的“正统派”。

由上述可知,文人画是极具包容性、生命力极强的绘画体系,这也是它能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根本原因。当然,文人画也有其局限性。如文人阶层的圈子狭小,一味地追求形而上,绘画题材不宽泛,以及后期严重的程式化等,很容易使人产生对文人画的误解。但是文人画却蕴藏着极为强大的先进因素。它具有包容性,注重画家个人品质、情操、学养等的锻炼,有助于新时代的“美育”事业文人画所创造出的种种意境,或“简淡”或“空灵”,也使承受巨大压力的新时代的人们得到心灵的陶冶,为世人保留一片心灵的净土。此外,文人画在表达个性、阐述哲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基础和理论支撑,是我们当代艺术家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文人画必将会以种种新的面目在新时代中继续大放异彩。
1.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人画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一批文人或有文人性质的画家的感情产物。

B文人画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它常常排斥其他画家,只求自娱、修心。

C文人画不讲究表面的形似,而重在抒发个人情感,画中含有个人的品行、情操以及修养

D文人画的作者其实是一批业余画家,他们借画入道,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E文人画的中、后期,作者又将“释”家的某些思想精华与画论融为一体,推进和完善了文人画的审美理想。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人画地位崇高,在古代绘画史中占据主流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体系的画种,如画工画和宫廷画。

B文人画融诗、画、书法、篆刻于一炉,许多文人画家诗画兼精。

C文人画深蕴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体现了中国画的超前因素,当代艺术完全可以从中获取养分,并服务于时代。

D文人阶层的圈子狭小,并且文人画单纯追求形而上,因而绘画题材不宽泛,并造成了严重的程式化倾向。
3.文人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4分)
4.唐代的王维以“能诗会画”闻名于世苏轼对他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他的一些边塞诗,描绘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如《使至塞上》;他大量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更具艺术特色,如《山居秋暝》。请结合文本和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分析文人画所表现的审美理想。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报任安书》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至揭阳县

丘齐云

登高不尽翠微悬,海色真堪睥睨前。

桑浦关门来急峡,蓝田削壁挂飞泉。

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

可是河阳潘令在?于今五岭净烽烟。

注:丘齐云,字谦之,明万历四年(1576年)任潮州知府。桑逋,山名,位于揭阳、潮州交界处。蓝田,地名,原属揭阳,后划归丰顺。潘令,晋朝诗人潘岳,曾“为河阳尹,民有逋负(欠赋税)者,令植桃一株,官为之输。及任满去,一县皆花,因号花县”。

这是一首描述揭阳县城(榕城)风光的诗作,诗人抓住榕城景物多       的特点来写?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2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尾联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仪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仪之言果               信:真实

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          售:嫁出去

D.卞庄子以为然,立           须:等待
2.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②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

③臣主  王何异也?

A.①以  ②所  ③为               B①以  ②之  ③与

C.①于  ②之  ③与               D①于  ②所  ③为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3分)

②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4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两个事例。(要求自己概括)(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初秋的芦苇荡别有情趣。你看,    ,如绿透了的海,    ,那是阳光爱意下差涩的点缀。雾霭溶溶的、柔柔的。苇穗已在拔节,     ,犹如待开待展的高粱穗。芦苇荡里,                  ,在阳光里变幻着奇彩。你惊叹大自然的万千神奇,但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

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    新穗抹了浅浅的绿

苇尖上挂上了一层淡淡的亮色      红的敷抹

黄的点染                         绿的底色

A.①②③⑥⑤④    B.②①③⑥④⑤    C.①③②⑥④⑤    D.②③①⑥⑤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