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2.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4分)

3.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结尾“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句话的理解。(6分)

 

1.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2分)。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或:为了与下文写梧桐的另一种光景作对比,反衬出作者看到叶落时的无奈和悲伤之情)(1分),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1分)。 2.发现“新乳”“绿树成阴”时的欣喜,看见“梧桐叶落”时的无奈、伤感,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的平静、淡然。(4分) 3.①比拟.“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成群地飞下了一大批来”,写出了梧桐树不忍落下又不得不落下的情态。②比喻,“好象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沟通了树与人的联系。流露出作者对树叶脱尽的感伤、同情,形象生动。③对比.将“落花”与“落叶”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④引用,引用古诗,拓宽了意境,满含作者失而不可复得的伤感。⑤联想.由树之荣 枯联想到“人生无常”意蕴更深,耐人寻味。(2点即可.共弓分) 4.作者借梧桐树的四季变化表现了对自然、艺术、人生的感悟。捂桐,拥有者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生活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感受和体验,并用心去发现。这样,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因为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写出了叶子密、多、大的特点;与芭蕉、丁香对比,作者觉得梧桐“绿意实在太多了”,“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写出绿意的浓、深。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思路。状物散文以情感为线索的名篇不少,如课文《白杨礼赞》《荔枝蜜》等。回答时可先在原文勾画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或短语,再提炼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答题思路是:修辞手法+例句+分析[表达效果(内容+情感或主题)]。例如“它们大惊小怪地闹”把梧桐叶人格化,写出了它们不愿落下却又不得不落下的无奈和伤感。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回答时要结合全文的主题或情感倾向,抓住关键词。该句两次用“不能被占有的”,句中的“占有”意味着“拥有”,但“拥有”并不意味着已经理解了,已经体验到了。“启示”是“收获”的意思。根据第一问,它强调的是“占有”的前提是理解和欣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欣赏下面这幅漫画,拟写标题并指出漫画寓意。(寓意不超过20字)(4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400万微博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查看答案

依据文段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4分)“宰”一般人都知道,其义为屠杀牲畜、家禽。那么“宰相”怎么会用这个具有屠夫色彩的“宰”呢?原来,杀牲祭神这种仪式,起源于原始社会阶段。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①早期原始祭典中的主祭权集中体现于主宰权

②由于这种仪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宗教意义

③因此,在我国原始社会更高发展阶段出现的许多重要官职的名称,便均以“宰”字有关,如“太宰”“少宰”等

④也就是在仪式中主持杀牲、割牲和分肉

⑤所以,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往往同时又是这个部落最高祭典中的主祭者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                                   ,泣孤舟之嫠妇。

(2)                                    ,哀民生之多艰。

(3)                                       ,纤歌凝而白云遏。

(4)                                       ,而后乃今将图南。

(5)                                       ,但愿长醉不复醒。

(6)                                     ,乐亦在其中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春晚山行

殷遥

寂历青山晚,山行趣不稀。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雏飞。

暗草薰苔径,晴杨扫石矶。俗人犹语此,余亦转忘归。

【注】殷遥,天宝间仕为忠王府仓曹参军。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

(1)中间两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4分)

(2)简要说明诗人“忘归”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