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6分,每小题2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共6分,每小题2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彼且恶乎待哉

A.之二虫又何知 B.而莫之夭阏者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奚以知其然也

3.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1.C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C中的“其”是助词,不译;其他三项是第三人称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是状语后置,其他是宾语前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倒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冰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撮氏度。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撮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1.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B.《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C.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仪表举止、言谈话语、坐立行走都很符合礼仪。在古代的礼节中,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而室内座位方面又以坐西向东为尊。“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是指古人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以表示敬意。

D.《堂吉诃德》作者是西班牙人狄更斯,他是最早使喜剧主体具有悲剧特征的欧洲作家;《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

 

查看答案

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何才能富起来呢?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是以知识的充足为前提的。

B.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C.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把学生培养成有活力、有思想能够担当二十一世纪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才。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举足轻重的小事,绝不能掉心轻心。

B.由于体能消耗过大,国青队在下半场时打法渐渐有些走样;先失一球的日本队也顾虑自己的球门再度失守,投鼠忌器,疲于应付,无意争胜。

C.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诗宋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D.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家具、餐具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呼声近期又甚嚣尘上,这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将面临新一轮“反倾销”浪潮的冲击。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于时风波未静

B.问征夫以前路                   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C.尝从人事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惆怅而独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