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汪沨,字魏美,钱塘人。少孤贫,力学,与人落落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汪沨,字魏美,钱塘人。少孤贫,力学,与人落落寡谐,人号曰汪冷。举崇祯己卯乡试,与同县陆培齐名。

    甲申后,培自经死,沨为文祭之,一恸几绝,遂弃科举。姻党欲强之试礼部,出千金视其妻,俾劝驾,妻曰:“吾夫子不可劝,吾亦不屑此金也。”尝独身提药裹往来山谷之间,宿食无定处。沨故城居,母老,欲时时见沨,其兄澄、弟沄亦弃诸生服,奉母徙城外。沨时来定省,然沨能自来,家人欲往迹之,不可得。

    嗣因兵乱,奉母入天台。海上师起,群盗满山谷,复返钱塘。当是时,湖上有三孝廉,皆高士,沨其一也,当事皆重之。监司卢高尤下士,一日,遇沨于僧舍,问:“汪孝廉何在?”沨应曰:“适在此,今已去矣。”高怅然,不知应者即沨也。高尝舣舟载酒西湖上,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已,知其在孤山,以船就之,排墙遁去。沨不入城市,有司或以俸金为寿,不得却,坎而埋之。里贵人请墓铭,馈百金,拒弗纳。徙居孤山,匡床布被外,残书数卷,键户出,或返或不返,莫可踪迹。遇好友,饮酒一斗不醉。

    魏禧自江西来访,谢弗见。禧留书曰:“吾宁都魏禧也,欲与子握手一痛哭耳!”沨省书大惊,一见若平生欢。临别,执手涕下。沨尝从愚菴和尚究出世法,禧曰:“君事愚菴谨,岂有意为其弟子耶?”沨曰:“吾甚敬愚菴,然今之志士,多为释氏牵去,此吾所以不屑也。”

    康熙四年秋,终于宝石山僧舍,年四十有八。

    (节录自《清稗类钞·隐逸类》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熙四年秋,终于宝石山僧舍    终于:终老在,死在

B.一见若平生                  :好朋友

C.家人欲往之,不可得          :找到……的踪迹

D.崇祯己卯乡试                :推举,推荐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汪沨高士风范的一组是(3分)

①独身提药裹往来山谷间,宿食无定处  ②奉母徙城外。沨时来定省

③海上师起,群盗满山谷,复返钱塘    ④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

⑤里贵人请墓铭,馈百金,拒弗纳      ⑥君事愚菴谨,岂有意为其弟子耶?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禧专程从江西来拜访汪沨,开始汪沨也不愿见他,后来看到书信才知道是魏禧,见面后两人很谈得来,以至于舍不得分别。

B.监司卢高很敬重包括汪沨在内的湖上三高士,曾想以世外礼约见他们而不得,有一次卢高当面遇见汪沨,他骗卢高说汪沨刚走。

C.汪沨的妻子不但不劝说汪沨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拒绝接受亲戚乡党们的金钱,这说明汪沨的妻子和他一样也是一个有气节的人。

D.甲申年明朝灭亡后,跟汪沨齐名的陆培自缢而死,汪沨写文章祭奠他,悲痛得几近于死去,从此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姻党欲强之试礼部,出千金视其妻,俾劝驾。(3分)

(2)已,知其在孤山,以船就之,排墙遁去。(3分)

(3)然今之志士,多为释氏牵去,此吾所以不屑也。(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汪沨)临殁,举书卷焚之诗文无一存者起视日影曰可矣书五言诗一章投笔就寝而逝    (选自《清稗类钞·隐逸类》)

 

1.D 2.C 3.B 4.(1)(他的)亲族想强求他参加礼部的考试,拿出千两银子看望他的妻子,让她促请汪沨起行。(3分,“试”、“俾”及句意各1分) (2)后来,知道他在孤山,乘船去拜访他,汪沨推倒土墙逃走了。(3分,“就”、“排”及句意各1分) (3)可是现在的有志之士,大多被佛家吸引过去,这是我感到不值得的原因。(3分,被动句式、“不屑”及大意各1分 ) 5.临殁,举书卷焚之,诗文无一存者。起视日影,曰:“可矣!”书五言诗一章,投笔就寝而逝。(3分,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投笔”后面断开不扣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代入原文,也可以联系课内文言文或熟知的成语。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本文是人物传记,可以抓住人物形象,联系上下文来推断。D项“举崇祯己卯乡试”中的“举”如解释为“推举,推荐”,就与其后面的内容“崇祯己卯乡试”不搭配,从语意上也讲不通,一般后面跟官职名的时候,解释为“推举、推荐”,比如“举臣秀才”。此处联系语意应解释为“参加乡试及第成为举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全都表现汪沨高士风范的一组”,这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型。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信息,一是“汪沨”,一是“高士风范”。②“奉母徙城外。沨时来定省”,说汪沨的兄弟把母亲移居城外,汪沨定期探望母亲。这是体现其孝。 ③“海上师起,群盗满山谷,复返钱塘”,说海上起战乱,山中到处是盗贼,他返回钱塘住。⑥“君事愚菴谨,岂有意为其弟子耶”,是魏禧对汪沨恭谨地对待愚菴和尚的疑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首先要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最好将文中的句子划下来,便于比较,也便于理解),然后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B项“卢高以世外礼约见湖上三高士不得见”错,原文第三段说的是“高尝舣舟载酒西湖上,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由此可以知道,三人中只有汪沨没有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文言翻译。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的重点词:“试”,名词做动词,参加考试;“俾”,使,让。第二句中的重点词:“就”,拜访;“排”,推倒。第三句中的重点词:“多为释氏牵去”,“为”表被动,被动句式;“所以”,……的原因;“不屑”,不值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本句中的句末语气词“矣”处可以先断开;表对话标志的词“曰”处可以断开;“之”“日影”是代词名词,在句中一般担当主语或宾语。断完要结合语境来理解,看有没有违背常理的地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汪沨,字魏美,是钱塘人。少年时失去父亲,家里贫困,努力学习,性情孤傲,很难跟人合得来,人们称他为汪冷。考中崇祯己卯年乡试的举人,跟同县陆培齐名。 甲申事件(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陆培自缢而死,汪沨写文章祭奠他,竟痛哭到几乎气绝,于是放弃科举考试。他的亲族想强求他参加礼部的考试,拿出千两银子看望他的妻子,让她促请汪沨起行,汪沨妻子说:“我的丈夫不能被劝服,我也看不起这些银子。”(汪沨)曾经独自一人提着药包在山谷中来往,吃住没有固定的地方。汪沨原来在城里居住,母亲年老,想经常见到汪沨,他的哥哥汪澄、弟弟汪沄也放弃了生员的身份,迁徙到城外侍侯母亲。汪沨时常来向母亲问安,可是汪沨能自己来,家里的人想要找到他的踪迹,却不能找到。 随后因为战乱,把母亲转入天台山侍侯。海上战事又起,山里到处是盗贼,又返回钱塘。在这时,湖上有三个孝廉,都是高洁之士,汪沨就是其中之一,当权的人都很敬重他们。监司卢高尤其礼贤下士,有一天,卢高在僧舍里遇到汪沨,问:“汪孝廉在哪里?”汪沨回答说:“刚才在这里,现在已经离开了。”卢高很失望,不知道回答的人就是汪沨啊。卢高曾经在湖上划船装着酒,邀约三个高士用世外的礼节相见,只有汪沨没到。不久,知道他在孤山,乘船去拜访他,汪沨推倒土墙逃走了。汪沨不进入城市,有的官员用自己的俸金给他祝寿,他不能推却,挖坑埋掉它。家乡的显贵的人请他写墓志铭,送给他百两银子,他拒绝不接受。迁徙到孤山居住,除了筐床和布被之外,只有几卷残破的书籍,锁上门出去,有时返回有时不回,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遇到好友,喝一斗酒也不醉。 魏禧从江西来拜访他,推辞不见。魏禧留下信说:“我是宁都的魏禧,想和先生握手痛哭一场啊!”汪沨察看书信后非常吃惊,初次见面就好像一生的老朋友。临分别时,相互拉着手流泪。汪沨曾经跟从愚菴和尚探究出世的方法,魏禧说:“您待愚菴这么恭敬,难道有做他弟子的想法吗?”汪沨说:“我很敬重愚菴,可是现在的有志之士,大多被佛教拉拢过去,这是我感到不值得(加入佛教)的原因。” 康熙四年秋天,汪沨终老在宝石山僧舍,终年四十八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衰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离娄(下)》:“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意思是说话没有事实根据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后果,应该由妨碍贤人得到重用的人来负责。

B.《头发的故事》中“头发”代表着中国人民心中长存已久的封建思想。辛亥革命之后,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封建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是难以除去的。

C.《哈姆莱特》中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王暴死回国奔丧,他的叔父克劳狄斯继承了王位,和王子的母亲乔特露德结为夫妇。在官外,人们纷纷传播新王编造的谎话:说老王在花园睡觉时被毒蛇咬死。王子对父亲的死因深信不疑。

D.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战争与和平》是他的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其中塑造的娜塔莎是一个出身贵族,充满浪漫幻想又多愁善感的经典的女性形象。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思想品德,现行高考政策中,除全国性加分项目外,还包括了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从2015年1月1日起,将减少地方性的大部分扶持性加分及全部鼓励性加分。

B.自去年开始限制“三公消费”以来,公务机市场就迎来了寒冬,公务机订单的违约率大幅增长,客户取消订单或者推迟交付的案例在中国屡见不鲜。

C.开展重点地区社会治安集中整治是一项多部门参战,时间紧,任务重,各参战部门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阵,单打独斗。

D.无论张大千怎样模仿石涛,都会或多或少带有一两分自己的味道,这种味道仅从局部观察是很难体会到的,必须从大局品味,即“远观其气”。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不良文艺增多,并逐渐大行其道。有的走向了低俗文艺、媚俗文艺、恶俗文艺,甚至    为黄色文艺。这些“伪文艺”    人们的鉴赏视野,刺激人们的感官娱乐。当这些“伪文艺”    文艺阵地后,文艺生态受到很大破坏,优秀作品主导文艺创作的生态格局  

A.堕落    充斥    蚕食    岌岌可危

B.沦落    充塞    鲸吞    岌岌可危

C.堕落    充塞    蚕食    摇摇欲坠

D.沦落    充斥    鲸吞    摇摇欲坠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倥偬    娴静    见往知来    树倒猢狲散

B.皈依    埂塞    心无旁骛    八字没一撇

C.诧异    骀荡    要言不烦    废力不讨好

D.畅销    猎奇    举步维艰    快刀斩乱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