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框架示意图,请把这个构思...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框架示意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5分)

满分5 manfen5.com

 

 

本次暑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期五天。(1分)需备好行装、日用品,了解并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办法;(2分)其间有军训、攀岩、感言交流、会操表演等活动,全部结束后,返校。(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条理清晰。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①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

②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③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

④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⑤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⑥可是人的对于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满足

④②⑥⑤③① B.③⑥①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⑥⑤ D.③⑤⑥④②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朝鲜半岛紧张的局势,中国政府日前紧急召见朝韩双方驻华大使,敦促双方保持克制,切忌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使冲突进一步升级。

B.最近网络盛传,新疆伊犁记者遇袭案的受害人——《北疆晨报》的一名记者仍在医院 抢救,该记者是因为舆论监督遭报复,报社一位高层人士对此予以否认。

C.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D.《赵氏孤儿》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高扬正义之大旗,感人至深,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

A.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琳琅满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罗先哲

①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先生视为家宝,从不外借。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先生家登门求借。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先生的家门。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

②“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20 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

③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④“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

⑤1993 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篱院长守身更舒。横批:老屋隐士。

⑥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⑦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画,愈画愈难。”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时常对人们说:“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

⑧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一画贤。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传记开头详细记述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

B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必借鉴今人。

C 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找到创作激情和灵感。

D “画,愈画愈难”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十分困难的。

E 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2.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 6分

3.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结合文本任选两种简要赏析。6分

4.王烈“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的文化品格,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也“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