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托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决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当外侮入侵、种族危亡的时刻,能被强烈唤起。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为士大夫所看重,近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为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就是为了呼唤自立、自信、自强,以维护生命、维系生存。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实实在在的“人活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摘编自李泽厚《己卯五说补篇》)

1.下列对“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

B.“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C.“繁殖和生存”与“交往和语言”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是相连相通的。

D.人赋予“鱼”特定的语义,使它成为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跟巫术信仰和与神明沟通之间的结合。

B.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

C.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

D.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和宣示人的生存与生命的“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人之间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和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

B.过年过节的乡村宴席摆着大鱼却不许动筷,寓意为此“鱼”是不许打扰的,因为它代表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

C.“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能被强烈唤起的文化心理。

D.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与“鱼”所宣示的生命和生存有关。

 

1.A 2.B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以及对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根据题干中所说“‘鱼’基本含义”确定答题的方向,依据“不正确”三字确定选择的要求。然后根据选项找到文中原句,最后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A项偷换概念,原文第三段说“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句中的“它”是指“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而并非“鱼”。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也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B“催生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属于无中生有,“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追求”是“派生意义”的体现而非“派生意义”带来的结果。这可以从文本第三段的内容中看出来,文中说“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A项“‘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错误。第四段的开头说“‘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由此可以知道,“鱼腹藏书”“鱼雁相通”只与“鱼”的第二个含义“交往和语言”有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山下的村子里面。凡是来寺院的人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的院子里,老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了根须送到了那个人的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连接不断。在老禅师的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所以都要给。不多时日,院子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了。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

秋天的最后一个黄昏,有个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就忍不住地叹息道:“真可惜!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花朵与香味的。”

老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岂不是更好吗?三年之后将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心头一热,眼前浮现出一村子菊花盛开的美好景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村道旁、树荫下,                 ;长弄里、街梢头,              ;商邑中、闹市处,             

①江南乡村粗茶淡饭的日子因此有了一份知足的踏实和依靠

②朱漆的井栏护立诸多大小不一的水井

③江南古镇荣辱不惊的岁月藉此平添几许鲜活的滋润和热闹

④粗朴的麻石围起一圈圆圆的土井

⑤江南旺埠车马川流的繁华仗此更具踌躇的厚实和轩昂

⑥凉润的青砖砌出一口悠悠的老井

A②③⑥①④⑤    B④①⑥③②⑤    C②①④③⑥⑤    D④③⑥①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是破解种地困局的关键所在。

B据气象资料显示,从18日下午开始,关中的西北部和陕北出现了小到中雪和雨夹雪,降水量最大的是米脂县,达51毫米;关中大部和陕南出现了小雨,最大降水量在蓝田,为29毫米。

C面对上涨的物价,广大中低收入者感到手头的钱不禁花,家里的开支与消费的底气难成正比。财富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D从“棱镜门”以来美方的言行看,美国政府正急于“灭火”以及考虑如何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不要再次发生,并没有对“棱镜”计划反映出的本质问题进行反思的打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回家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每到春运,许多人因急于回家或到达目的地,明知车辆超员却仍然选择乘坐,结果使得车厢里的所有乘客几乎都重足而立,东倒西歪。

B长期以来,市民对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在怨天尤人的同时,能否深刻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等太不可理喻的行为。

C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的一张宣传画上是一个鼎,其寓意是中国人寿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D沈从文以他的独特审美视角构建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翠翠是这个世界养育出的一个天真可爱,纯朴善良,玲珑剔透的小姑娘。

 

查看答案

下列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