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0分) (01)回眸一笑百媚生, 。(白居易...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0分

(01)回眸一笑百媚生,                         。(白居易《长恨歌》)

(02)                         ,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03)时不可兮骤得,                           。(屈原《湘夫人》)

(04)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05)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06)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07)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08)                               ,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0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杜牧《阿房宫赋》)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01)六宫粉黛无颜色; (02)玉容寂寞泪阑干; (03)聊逍遥兮容与; (04)袅袅兮秋风; (05)吞声踯躅不敢言; (06)楼船夜雪瓜洲渡; (07)长使英雄泪满襟; (08)骊山北构而西折; (09)弃掷逦迤; (10)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

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

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水。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给下列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近日,记者从淮南市旅游局获悉,为纪念豆腐始祖,光大豆腐美食,今年中国豆腐文化节期间,淮南将首次举行活动,祭拜豆腐始祖。

此次活动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主办,淮南市农委、淮南市旅游局、淮南市文广新局、八公山区政府协办。活动将在淮南八公山森林公园汉淮南王宫举行。为突出西汉风格,表现民间特色,将在原有园林基础上,添设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景观,如山门、祭道、祭坛、钟楼、鼓楼等,活动遵循传统礼节,来彰显豆腐文化。

答:                                        八、写作(60分)

 

查看答案

把下面长句变成三个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意。6分

为期三天的从议题设置到活动安排处处体现“立足亚洲、放眼全球”特色以及充分展现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在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促进亚洲共同发展、求解世界发展难题等方面的担当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4月6日拉开帷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榕树下的瘦女人

沈祖连

长长的新兴路,延伸到桥头,形成个字。丁字路口处,有棵大榕树,说不清它有多大的年纪,只知道父亲乃至祖父他们也是小时侯就有的了。逢着夏天,这里是纳凉以及人们娱乐的天地。现在秋凉了,并且是一天比一天冷下来了,人们便都转入了屋里去了,这里便现出了它的荒凉,阵阵秋风吹得人们的心都发了毛,谁还到这里来呢?

不过也有。一个瘦骨嶙峋的女人,像是一根枯藤或是一截竹棍终日在这里,有时坐着,有时站着。总之是坐累了站,站累了坐。秋风拂起那发了黄的发丝,飘飘悠悠的,一双呆滞的眼睛犹如两眼枯井,时而看着桥头,时而看着路,时而看着行人,有时什么也不看。

我早上去上班,路过桥头便看见了她,她的瘦以及她的黄发丝,都让人无缘无故地要产生一种怜悯。我便是无缘无故地走近了她。

阿姨,你在等什么?

她慢慢地反映过来:先生,是问我么?这么说,你看见过一个后生仔么?

她没有正面看我,我用左手在她的面前比划了一下,她的眼动了动,便又停下了。我猜她是眼睛不好,至少是看不清面前的人和物。

阿姨,你要等的后生是什么样子,告诉我,我可以帮你找。

那太好了,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刚才有个姑娘也说要帮我找。后生高高的,说话声音不大,跟你差不多,说话很好听。

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等他做什么呢,他是你的什么人?

不,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欠我的钱,那天买我的手镯,他说等会儿给我钱,便走了。

阿嫂,想你是上当了,怎么不给钱就让他走了?现在啊,可不同以前了,不抢你就好了,你能告诉我多少钱么?

我们说好了的,他回头给我三百元,那可是真玉的阿。是我妈给我的嫁妆,他看见了直说是好玉。我见他识货,便解下给他看,他说阿姨你的手太瘦太小了,不合适戴,便缠住要我卖的。

又是一起诈骗案。

中午我回来,经过桥头,她还在等。

第二天,她还在等。看她那可怜巴巴的,直让人心疼。我在心里一百次地骂,是哪个没良心的小子,有本事不去诈骗大亨,而来骗这些可怜的老百姓,该是断子绝孙的。

第三天,她还在等,不知怎么,看到她那黄黄的发丝及深深的枯井,便有一种本能涌上了心田,就好像是我天生地要帮助她,而帮不了她,就是我的一大过错。于是我便又走近了她:阿姨,对不起了,我这两天有急事,我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让你久等了。

她慢慢地转过面来,捉住了我的双手,她的瘦手在哆嗦着,那枯井一样的双眼分明渗出泪:你可回来了啊,你可知道我要钱干什么吗?

知道,阿姨,是我耽误了你,你打我骂我吧。我把三百元钱塞到她的手上,并做好了挨骂或挨打的准备。

好了,你回来就好了,阿姨怎么舍得打你骂你?到底这个世界还有好人,前天那先生还说你是个骗子呢。

瘦女人心满意足地走了。又是一阵秋风掠过,榕树叶子簌簌的落了下来,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哀……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划线句“刚才有个姑娘也说要帮我找”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小说开头结尾划线地方都写到“秋风有什么作用?5

 

3.小说中的瘦女人执著地等待着一个不可能兑现的承诺可见她是一个普良单纯的人,结尾“我”编了一个谎言替那失信男子骗子付了钱,有人认为这让瘦女人失去了认识社会的经验,对瘦女人而言反而是不幸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读书须教有疑

解玺璋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戴震是清代的大学者,据说他10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的呢?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老师说,南宋时的人。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说,东周时的人。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吧。戴震于是说,那么,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了我们轻信的习惯。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的逻辑,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性被异化、被遮蔽的结果。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慧根是不能少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戴震则指出:“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你,也别自己蒙自己。这也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他还说,戴震能成为一代宗师,皆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能。

其实,梁启超对于所读之书也是不肯轻信的。他作《王安石(荆公)传》,为了弄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穷究其原因,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了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与《宋史》所记互相参证。他发现,《宋史》记载的王安石变法,有许多不实之词,“重以入主出奴,谩辞溢恶,虚构事实,所在矛盾”。这是因为,《宋史》完成于南渡以后的史官之手,元人又因而袭之,其中多为反对党对王安石的诋毁和污蔑,“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梁启超则“一一详辩之”,所资之参考书竟不下百种。可见,读书不盲从,不轻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初做学问,或容易被别人所蒙蔽,待稍微读了几本书之后,又容易被自己所蒙蔽。既不“以人蔽己”,又不“以己自蔽”,则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而质疑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戴震总结为“学有三难”,哪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这就是说,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你过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

戴震这么说,自是他切身所体会的。而这些体会,“实从甘苦阅历得”,又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事实上,要将这“三难”变成三不难,殊非易事。历史上许多大学者或大师,也只能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书籍早已浩如烟海,其中真伪正误,则殊不知凡几,梁启超192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讲到如何鉴别伪书、伪事,前后就列举了近20条。他还现身说法,讲到“有事虽非伪而言之过当者”,就举了自己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为例,他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梁氏在这本书中究竟“放大”了哪些“真迹”,以致所记不敢承认为“信史”,他没有说,但他的意思,我想,是要我们再读此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问的目光,把那些“放大”的“真迹”还原为真相。

但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梁启超语),并非历史虚无主义。或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正是读书的辩证法。

1.2小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要有怀疑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就不会被蒙蔽。

B.现在的粉丝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往往对自己喜欢的作者盲目崇拜,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C.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人或一番事业,少不了这份知性。

D读书要有点怀疑精神,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但读书要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E.读书中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质疑的精神更重要,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但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

2.关于“读书须教有疑”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有点怀疑的精神,对书中所言不要轻信,要多问个为什么。

B.人要在读书中,做到不被别人蒙蔽,不被自己蒙蔽,单靠怀疑的精神还是不够的。

C.作者以梁启超对他本人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现身说法的事为例,告诉我们读此书的时候,要有怀疑的精神。

D.读书只要做到“有疑”,也就掌握了读书的辩证法。

3.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孟子的话并写了戴震的事,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

 

4.著名学者吴组缃的儿子吴葆刚告诉他父亲,杂志上讲竹笋虽然好吃,但主要是纤维,并没什么营养。吴组缃立刻反驳道,熊猫只吃竹子,可是长得胖乎乎的,怎么能说这东西没营养呢。这个事例体现了文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