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周日,两同学相约去游览一座名山。登山之初,甲同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周日,两同学相约去游览一座名山。登山之初,甲同学不慎跌了一跤,于是他觉得这一天真是晦气。一路上,美丽的风景扑面而来,乙同学陶醉其中,赞不绝口,甲同学却全然不觉,反而认为没什么看头。他指着一棵枯黄的树说,树都枯黄了,这山有什么美?山路越走越险。爬到半山腰,乙同学仰望山顶的奇景,感叹道:“无限风光在险峰!”且催甲同学加快点脚步。甲同学面对险路,望山兴叹,不愿继续攀登,只想等着乙同学从山顶返回,最终他没能看到山顶的美景。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于崎岖中赏胜景 傅雷有言:“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甲因跌跤而“舍弃”,因面前的“险路”而退缩。他虚伪于自己,没有竭尽全力;轻佻于自己,没有继续前行。若是我,必将披荆斩棘,于崎岖中赏胜景,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 登峰之路,崎岖不平,或荆棘刺踝,或乱草绊足,但必前行,才不辜负初衷。生如逆旅,痛且益坚,坚则益行。体操王子李宁,兵败汉城,有如在峰顶之际而失足,从天堂到地狱。然而在经过灰色通道时,他一路按捺心中的郁闷,一路忍受媒体的不正面报道,一路背负国民的不理解。然而他迎难而上,终于在灰色通道的另一端,进入了商界,一手创了“李宁”品牌的运动系列,在商界中又创造传奇,岂不胜景哉?每一个攀上顶峰者,必将伤痕累累。然而,也只有这样,才能化凛风为拥抱化万物为仙灵,于崎岖中赏胜景。 大凡赏得了顶峰者,都必以不渝的信念为佩。法国著名钢琴家贝楚齐尼亚,一米侏儒立于维也纳金色大厅中,所演奏之乐音激荡于世人的心灵;清华保安贾作胜,怀着当教师的坚定梦想,才会在长期的“蹭课”中昂首进入梦寐的师范大学;杨佩,紧揣着“自立于人前”的自尊信念,高度残疾仍能自立自强于生活,赢得“东方维纳斯”的美誉。王安石之言:“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命运故意设了如此崎岖之径,让有志者可达峰顶,可赏胜景,接受这一“一览众山小”的馈赠。 于崎岖之中,攀行者需要“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乐观,需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积极。毕淑敏之言:“你走到黑暗之处,你只能看到苔藓;你到光明之处,你就能看到鲜花了。”诚然,只要心向阳,只要心怀顶峰之志,目触飞皆不是崎岖,而是命运的必经的起伏;步行的皆不是泥泞之路,而是歩向高处的云梯!如此,方可在崎岖中不止前行,于困难中不畏而上,而于这一径的最后,收获人生的胜景! 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次攀越崎岖,得以目触胜景的机会。因此,攀行者须谨记:以不渝信念为佩,以乐观积极为杖! 常云:“少年心事当拏云!”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且当荆棘乱石只等闲,不达顶峰不罢休! 【解析】 试题分析:本次百校联考作文题应该属于文学故事型,意图通过甲乙两同学游览名山的不同经历和感受来阐述一个道理。甲同学因为在登山之初就跌了一跤,觉得晦气,登山的心境由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致影响了甲同学随后的登山经历和感受:缺乏了欣赏的心情,自然就无美景可言。乙同学心情没受其他因素影响,所以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就是面对险路也不惧怕,渴望登上险峰观看无限风光。 从结局可知,命题者是否定甲同学的行为与感受的,认为山顶是有美景的,只是他没有继续攀登,而错失了美景。给考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挫折、面对身边环境的变故? 当然这则材料内涵丰富,确定立意的角度比较多。如,从甲同学的心情的角度,可立意为:有时,心情不好,对事物的感受或评判也就会出现偏差;带着情绪去生活或工作,生活或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从甲同学说的“树都枯黄了,这山还有什么美”的角度,可立意为:看人、看事、看物不要以偏概全,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事物不足的一面,更要看到其美好的一面。从甲乙同学登山不同的态度表现和最终结果的角度,可立意为:凡事不可半途而废;不肯攀登高峰,畏惧艰险,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只要敢攀登,不畏艰险,就能拥有无限风光;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幅华君武《公牛挤奶》的漫画,然后说明画面内容并概括其寓意。(不超过75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句式整齐,语意完整,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12个。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你自有你的清纯。路边的小草,        ?你自有你的柔嫩。空中的彩虹,        ?你自有你的绚丽。天上的星星,        ?你自有你的璀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孤鸿林风眠

李响

1919年12月25日,在新式学堂美术课上显露天分的林风眠踏上轮船,赴法勤工俭学,离开了故乡。

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1924年5月,法国东部举办中国美术展,正旅居法国的蔡元培作为重头嘉宾出席,他被林风眠的《摸索》深深吸引。这幅巨画四五米长,三米多高,荷马、但丁、孔子、雨果、托尔斯泰等先哲在灰黑色调的沉郁气氛中思考。蔡元培赞叹画家的艺术天才,几次夫人去林风眠的住所看望他,见他生活清苦还给他三千法郎资助。

1925年圣诞节过后,林风眠回国。在新加坡中转上船时,林风眠与徐悲鸿不期而遇。说来也奇,两人同在巴黎美术学院求学,竟从来没见过面。在学院派的徐悲鸿眼里,林风眠热衷的塞尚、毕加索都是“欺世盗名”的“祸害”,且两人一个是官费留学生,一个是勤工俭学的自费生,境遇有明显落差,不在一个交际圈。徐问林风眠回国有什么打算,林老老实实地说,还在找工作,没有着落。林风眠哪里知道,蔡元培已经保荐他为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只是介绍信寄去时他已上了轮船。他们的船刚在上海抵港,就看见岸上大红条幅写着:欢迎林校长回国。一名学生挤上船喊着:我们来接林风眠校长,谁是林校长。林风眠连忙躲开,说“我是林风眠,但我不是校长”。年仅26岁的林风眠,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架”到北京,当了全国最高艺术学府的校长。

林风眠上任,他请了齐白石任教。那时齐白石虽已65岁,可还未真正成名,是正统国画家讥笑的“野狐禅”。艺专国画系教师群起反对,说齐白石这个木匠从前门进来,我们就从后门出去。齐白石也自嘲是个乡巴佬,不肯到洋学堂教书,但经不住林风眠一次次登门劝驾。林风眠给老人专门备了把藤椅让他坐着上课,下课亲自送他出校门。齐白石握着他的手说:“林校长,我信得过你了。”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一年之后,蒋介石发起清党政变,林风眠的同乡好友、一同留学欧洲的熊君锐在中山大学被特务杀害。林风眠深受刺激。本来不问政治的他抑制不住愤懑,挥笔画下了他的名作《人道》,宽幅油画上充满锁链、绞架和无数殉难者的形象。他组织学生到民间写生,了解民间疾苦,举行北京艺术大会,提出美术是改造社会的利器。这些活动让北洋政府颇为紧张,教育部长刘哲扬言林风眠是共产党,向张作霖建议把他抓起来枪毙,幸亏张学良说了句话:林风眠一个画画的,没什么了不得的,放他一马吧。一句话的救命之恩,林风眠记了一辈子。1989年,在离世前两年,林风眠到台北办画展,专程去看望了张学良。

压力之下,林风眠愤而辞职,南下杭州,其间又画了《人间》和《痛苦》。1931年,蒋介石携宋美龄回奉化老家小住,途经杭州,专门到艺专参观,林风眠陪他看画。看到《痛苦》时,蒋介石脸色很难看,说“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么多痛苦的人?”

林风眠辞职后到杭州筹建艺术院并任校长,又是拜蔡元培鼎力支持。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改造国民性;而林风眠在北京艺专提出美术是改造社会的利器,让学生走出画室到民间创作,与蔡元培不谋而合。蔡元培把林风眠当作教育思想上难得的忘年知己。林风眠也对蔡元培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支持感激不已。

杭州艺术院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独立艺术院校的开始。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林风眠直接培养出的学生撑起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深深影响了一代艺术家,至今被美术教育界视为先进。他鼓励学生释放天性,口头禅是“画不出来,就不要画,出去玩玩。”“放松一点,随便些,乱画嘛。”后来成为著名美学家的洪毅然在艺专上学时绘画拘谨,林风眠劝他作画前先喝酒,这样就会狂热起来。

执掌校政的十年,是林风眠一生最辉煌的时光,在西湖边诗意的栖居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段安居乐业、享受天伦的日子。

1991年8月12日,给人留下独特印象的林风眠与世长辞。

(节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注]林风眠(1900—1991):生于广东梅县,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林风眠拿起“美术”这个“利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

2.林风眠为什么会给人留下“独特”的印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3.本文表达了林风眠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八节洞

熊召政

成都之南,是泸州;泸州之南,是古蔺;古蔺之西,是黄荆山;黄荆山之西,是八节洞。

近年来,航空线路、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三大利器的增多,为喜欢旅游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一些遁隐于僻野的山水景点被发现、被建设,成为了游客的新宠。“养在深宫人未识”的自然佳丽越来越少了。但是,水木清华、清新散逸的八节洞还保留了一点给人以尘外遐思的萧旷。

自成都至八节洞,大约五百余公里,先从高速公路到泸州,余下尚有一半路程,则是蜿蜒于蜀黔大娄山脉中的蜿蜒山道了。自成都到八节洞,大约要七个小时的车程。这样的距离,对于一般的游客,可能因为害怕颠簸之苦而放弃一次美丽风景的享受。

未到之前,凭着语言的释义,我以为八节洞是八座洞穴。其实不然,在蜀南的方言中,洞指的是瀑布,八节洞就是八道瀑布。

国内外的瀑布,我见过不少。磅礴的气势,那份掀天揭地的感觉,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当数第一;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既壮观又如梦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也能让人欣赏到万壑奔雷的澎湃。比之于它们,八节洞的魅力不在于天风海雨般的雄浑,而在于跌宕有致的韵律;不在于无坚不摧的力量,而在于那种不拘形迹的飘逸。

八节洞是黄荆山中蟒童河的一段,全长三公里,落差一百二十米。八道瀑布由下及上依次为黑龙潭、白云岩、情人滩、害羞瀑、大漩涡、三连滩(三道瀑布相连)。古人的山水画中,涉溪者必冠以“泛”字,如剡溪泛舟;涉山者必冠以“行”字,如溪山行旅;涉瀑者必冠以“观”字,如幽人观瀑。这实际上是给旅游下了一个定义:泛舟于溪上,行旅于山中,飞觞于瀑前。此皆人生之乐事,既怡情,又健身;既安神,又养生。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泛舟”,都是钟情于山水的心灵投射。用今天的话讲,他们向往的,正是现代人所梦寐以求的低碳生活。

但是,如果瀑布仅仅只能观赏而不能亲近,则会有一种在观众席上看演出的感觉。亦如一位造诣颇深的琴师,看到一张绝妙的古琴搁置在玻璃橱窗里,只可观赏而不能试手。此情之下,人琴两怅,岂能无憾?

八节洞之游,便没有这种遗憾。三公里的山道,凡过水处,浅处有磴道,深处有石拱桥。蟒童河之山径,随河道而蜿蜒,随瀑布而起伏。平缓处如徜徉于城市公园,逼仄处如登黄山天都峰。但不管是易还是险,一路行来,头顶上撑着的都是浓浓的树荫。接骨丹、润楠、三角枫等高大的乔木,春天给你翠绿,秋天给你金黄,更有许多不知名的山花,一起加入它们的色彩缤纷的合唱。不看瀑布,单是这里的草木就足以留住你的脚步。

而寄情于逍遥的八道瀑布,高下错落,飞姿各异。猛烈处如千万斛珍珠弹跳,腾空的那一刹那又如千万簇羽毛飞扬。人虽不能随羽毛而飘荡浮漾,却能够站在瀑底,双手托起大把大把的珍珠,看它们化幻为晶露、为彩虹、为紫气。

不过,八节洞之美,并不止于这八道水瀑,它还在于蟒童河两岸那些丹霞地貌的峭壁断崖,它们或灿若朝露,或红似焰火;每一曲折,都能看到它们的峭拔与怒耸。这些石瀑,同水瀑相辉成趣,相得益彰。动观流水静观山,八节洞中的山水,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是恬静,动是生动。

半日的八节洞之游,归来后有了如下的感想:至于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的法则;至于温柔乡中而后媚,这是养颜的条件;至于僻处而成为天籁,这是自然的奥秘。人不能创造奥秘却可以千里迢迢寻找奥秘,前提是你必须对自然抱有宗教般的情感。

(选自《熊召政散文选》,有删改)

1.请分别指出文中两处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更有许多不知名的山花,一起加入它们的色彩缤纷的合唱。(2分)

它们或灿若朝露,或红似焰火。(2分)

2.八节洞“水瀑”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5分)

3.如何理解“人不能创造奥秘却可以千里迢迢寻找奥秘,前提是你必须对自然抱有宗教般的情感”这句话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回答。(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

李拯

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精神道统”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属于精神道统这个范畴。

B精神道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行为操守和生命质量。

C每个时代都需要人们能够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的精神道统。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E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需要人人努力,只要努力就能获得自我升华。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同时,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失守。

B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孟子有关“义”的观点态度充分证明这一点。

C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公正、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D物质富裕时代,精神星光作用之大,它能够照耀我们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

3.文中的“庙宇”和“恶性肿瘤”各喻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江西“夺刀少年”柳艳兵,为了乘客的生命安全,不顾高考在即,勇敢地夺下歹徒手中的刀。山东老人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爱心和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