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头驴子不慎掉进了枯井,众人设法救它,都没有成功,就决定埋了它。驴子悲声鸣叫,可...

一头驴子不慎掉进了枯井,众人设法救它,都没有成功,就决定埋了它。驴子悲声鸣叫,可当泥土落下的时候,它却出乎意料地安静了。它努力抖落背上的泥土,把它们踩在脚下,让自己登高一点。就这样,它随着泥土的抖落不断登高,最后竟在众人的惊奇声中走出了枯井。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走狗。” ——老子《道德经》 很小时,曾记得大人们去那些名胜古迹的寺庙中,去跪拜,去祈祷。而父母也总是拉着还小的我也一同去叩拜,并且还要说着自己的愿望,那时认为,那时寄托我宏愿的神灵就住在天的那一边,也相信他们会听到我说的话,也小小的期盼着会成真。 现在想起,不禁莞尔,如果真的有神的存在,那么他一定会好几种语言吧。 曾在济南黑虎泉旁看到一篇文章,《道德经》,也许是一种缘吧,一眼就望见了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走狗”,一股淡淡的霸气,一股淡淡的悲伤,一股淡淡的悲凉。 人生如行船,一生多少波涛,有些固然可以化险为夷,但有些也会陷入绝境,往往在这时,人们总会祈祷神可以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但是世界上真的有神吗? 如果有神,那么每个人神就是自己本身 老子的话揭示,天地不会改变,它只会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去运行。去祈祷,去叩拜,去盼望是没用的,人生,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战胜困难,击倒失败,闯出绝境,自己的命运,走在自己的脚下 总有成功的人,也总有失败的人,而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付出全部,竭尽全力,以全身心的力量去求得那一丝的希望,一丝的光明 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诞生了一个小男孩,他天资聪颖,好学勤问,大人们都十分喜欢他。但是不幸的是,在21岁这个仍然充满希望的年龄,他换上了一种病,使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全身只有两个手指能动。他也曾绝望,他也曾抱怨,他也曾迷茫,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击倒,也没有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神的怜爱,而是,用自己尚能运作的大脑,尚能活动的两根手指,开始了他注定不平凡的一生。他就是《时间简史》的作者,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史蒂文·霍金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他用自己残疾的肢体,完成了我们这些健全人都不能完成的伟业,他的研究照耀了世界。如果神真的存在的话,也会对他叹服吧。 不去付出,只指望天赋,运气,神的垂怜。那么一生必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钢琴圣手”,马克西姆,没有莫扎特的天赋,没有贝多芬的经历,甚至都没有很好的钢琴基础,那么默默无闻,只是一个平凡的小男孩。 九岁,这个男孩开始接触钢琴,同年公开演出,而这个男孩付出的是,每天十个小时以上的,不间断的练习。无论酷暑,无论寒冬,甚至在战争中,他仍不忘练习钢琴,当他付出这些,他才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 没有傲人的天赋,没有传奇的经历,甚至都没有良好的基础,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停顿的努力,付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走狗 他夺走了霍金的健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走狗 他践踏了马克西姆的家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走狗 他,又将带给人们什么? 而,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是默默的承受,是暗暗的祈祷,还是竭尽全力向命运想人生发出挑战,成为自己人生的掌控着 没有什么成功是白白得到的,没有什么光环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什么荣誉是神赐予的,都是靠自己不懈努力,靠自己全力付出得到的。 人生苦海的航行已经开始,命运的大门已经打开,成功的彼岸就在远方,而路程中危险重重,劫难连连,卑微的祈求是无用的,颓废的等待是空虚的,苦难不会停下,时间不会静止,唯有依靠自己,战胜一切困难,到达那成功的彼岸。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走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构思。众人用泥土掩埋驴子,可理解为困境、磨难;抖落泥土、踩在脚下,可理解为奋斗、勇敢、拼搏;走出了枯井,可理解为成功。由材料寓意不难发现,在面对困难险境的时候,要敢于奋斗拼搏,要依靠自己,关键时刻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冰桶挑战”是由美国ALS协会为资助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又称 ‘渐冻人”)行动,在互联网发起的一个宣传和劝募活动。活动要求参与者在24小时内要么“浇冰水”,要么向美国ALS协会为“渐冻人”捐出100美元或两者都做。根据8月21日的统计信息,美国ALS协会共收到捐款4180万美元。随着“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众多名人的参与,迅速风靡全球,中国科技界娱乐界大佬也纷纷响应。

有网友说,该活动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宣传关爱罕见病患者的理念和相关的医疗知识,带动了社会各界,许多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网友认为,大佬的做法炒作的意义大于公益,有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中国人玩与不玩意义不大,实际点还不如直接做慈善”。也有网友认为2014年的夏天,我国多地正面临旱灾,这么浪费水,也引发一些负面看法等等。

你怎么看?请写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不少于150字。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文学可以激发想象。想象对于作家是否具有神奇的魔力,学术界也     。许多人认为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    ;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    的艺术形象。

A.分庭抗礼    跨越    惟妙惟肖

B.莫衷一是    超越    纤毫毕现

C.奠衷一是    跨越    纤毫毕现

D.分庭抗礼    超越    惟妙惟肖

 

查看答案

请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2分

北京故宫大气恢弘,台北故宫优雅深 suì

如今的北京故宫,早已经淡化了政治的意味,而台北故宫还在政治的框架下运作,人们参观北京故宫,常常还是以看建筑为主,而台北故宫经历了几十年以专事保管为主的"仓库”定位阶段,已渐渐走上让民众能更方便地看到文物展览的亲民路线。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第二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写出序号并加以改正。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5分)

南怀瑾: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9月29日,南怀瑾在位于江苏庙港的太湖大学堂去世。终年95岁。他一生花费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超脱世俗的学问,但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他对世俗权力世界的经略和游移也是其人生的主题之一。

采访过南怀瑾的记者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这位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等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

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

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人民公社”,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许多台湾政要都拜于他门下。有一天,他给这些弟子上课,突然发现这些人大都是肩膀上“戴星星”的军事要员。他数了一下,加起来一共有28颗。

近10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每年都去拜访南怀瑾4到5次,最近一次登门拜访是9月22日。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 “病危”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9月29日下午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南老师圆寂”的消息。在朱清时看来,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包括他自己。“我想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他对记者说。

人们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但这些标签用于他身上,似乎都不算准确。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国学、易经和佛学等,却没有一心成为学界权威;他在政界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却对政治有一种先天的敏感,始终保持合理距离;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仁义”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无论是在他过世前还是之后,怀念和追忆的只言片语在商界要人中不断出现。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回忆起自己和南怀瑾的第一次见面时最深刻的印象是南对朋友热情相迎。当年,肖向南怀瑾的秘书提出见面请求,秘书要求肖武男提供生辰八字、出生年月,并告知他,南先生繁忙,未必能见。但半小时后,秘书又跟肖武男联系,告知南老师要他马上从上海赶去苏州见他。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80年代,南怀瑾是促成两岸“汪辜会谈”的重要触媒。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当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登门拜访。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当年4月的一天,南怀瑾从香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苏志诚:“志诚,你告诉叔叔指李登辉,那边有贾亦斌带朋友来,你懂不懂朋友啊?”苏志诚答:“听懂了。”南说:“你告诉他,快派人过来!”1990年12月31日,在南怀瑾的引荐下,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此后几年里,双方往来频繁。

与南有深交的阳光国际传媒董事长陈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南老一直希望在两岸和平发展中起作用,实际上也起了部分作用。”

南怀瑾曾经亲笔起草《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共计、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是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但建议书发出后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最后流产。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选自《博客天下》杂志105期,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怀瑾一生花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出世的学问,但实际上他是以一个入世者的角度来讲出世的学问的。

B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人民公社”,几乎每晚高朋满座,众多“戴星星”的军事要员来听他讲课,体现了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C朱清时对记者说的“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从侧面体现了南怀瑾的价值与影响。

D“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这句话可作为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的一个形象阐释。

E本文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超脱世俗的形象。

2.文章写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两次收到短信,有何作用?(4分)

3.南怀瑾作为一个学者可谓“手无金印”,而作者为什么说他“权倾天下”?请结合文本探析其原因。(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

一头牛卧在春天里

路来森

春尚早,天,还有些料峭的寒,田野里仍然荒寂着。

一头牛,被牵到了坡地上,已经很是有些老了。它曾经穿透过好些岁月的硬壳,看尽时间深处的风光。现在,它似乎有些疲倦。

牛放在那儿,牵牛的农人就走开了。牛,自己也在游荡,缰绳拖在一边,像是永远甩不掉的牵挂。牛,也在寻觅,它在寻找那些微薄的绿意,可是草尖太小了,太细了,它只好连带那些地面上的枯草,一块儿用舌尖卷进口中,然后咀嚼着,不停地咀嚼。它似乎在咀嚼中寻找。寻找什么?很遥远的过去,还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它自己也不清楚。但它知道,它是应该寻找的,这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必然。一段时间之后,牛,选择了一个向阳的岭坡,卧在了那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很安适的样子。口中,依然嚼着,眼睛漠然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抬抬头,看看远处,是远山,是望不到边的茫然。于是,它“哞哞”地叫了几声,声音厚重而苍凉,似乎要努力呼出内心的沉重。牛,也许满足了自己的这几声长号,它眬上了自己的眼睛,似闭似睁,呆在那儿,像是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

它已经习惯了这样沉静、孤寂的思考。它老了,这样的春天它已看过好多次。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在春天里,它的主人把它从封闭了一冬的牛圈里牵出,放进春天里。走进春天里,它总是充满了兴奋。它感受到了春风温软的轻抚,它嗅到了大地苏醒的味道,它觉得自己骨架在咯咯作响。它知道,它的内心充满了劳作的向往。它一直都是这样想着的。

现在,它又卧在了春天里,它有了一种垂老的疲倦。这个冬天,主人对它侍奉得很好。可是,它并不喜欢冬天,它闲在那儿,无所事事。它觉得冬天太长,那样懒惰无聊的冬天,似乎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它喜欢像现在这样,卧在春天里,在春风中,焕发自已。

它再一次卧在春天里的时候,春已渐深。大部分的草,已生长出地面;一些树木,已经发芽、开花。田野开始变绿,煦暖的空气涌动着。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它卧在田头,身上系着缰套,缰套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的后面,是耕耘出的大片的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阳光下,闪着油油的光亮,散发出一种清冽、鲜明的土腥气。坐在田头的,还有那位农夫,农夫的胖胖的婆娘。农夫的小小的儿子,正攀在桃树上,一条黑狗,仰头望着,偶或吠几声。阳光很和暖,软软地照在大地上。黄牛卧在那儿,依旧是那副茫然的样子;依旧不停地咀嚼着,安之若泰。不停地咀嚼,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劳作后,它的身体,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它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淌,每一根筋脉,都成了一条流动的河。黄色的毛发,丝丝地贴在脊背上。它看上去,似乎羸弱了很多。它依然是那样的卧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可是,它不再闲适,骨骼间,有着隐隐的痛,肢体仿佛进入一种凌乱无序的状态,疲惫的身体,沉重地压向地面。看看牛的眼睛,似乎并不伤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劳累和困倦。它不时地抬头,看看那个吸着烟的农夫,农夫有时会投过爱抚、疼怜的目光。牛,是会意的;再回头看看那翻耕出的大片的土地,它满足了。

牛,有时也会向远处望去。透过桃花,它看到了小河边柳树的翠绿,看到了远山葱翠的春意。这个时侯,它的心中,总会不期然地生发出莫名的向往和欣悦,眼睛,就变得异常的明亮,它似乎不再衰老。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不知“天高”。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它一躬身,力量就穿透了土地。农夫,犁耙,牵头的村妇,跟在后面的小孩、黑狗,定格在了这个春天里……

(摘编自《青岛文学》)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尽管有农人的细心照料,但牛还是日渐羸弱和疲倦,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

B.第段和第段两次写到牛同样的卧姿,第一次表现出了牛的安适,第二次写出了牛劳作后的疲惫。

C.文章多次写到牛的眼睛,或“漠然”,或“似闭似睁”,或“明亮”,借此表现了牛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章主要写牛,也写了农人、农人的妻儿和黑狗,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

E.文章通过一头牛在春天里“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

2.“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根据全文,探析“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这句话的含意。(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