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头牛卧在春天里 路来森 ①春尚早,天,还有些料峭的寒...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

一头牛卧在春天里

路来森

春尚早,天,还有些料峭的寒,田野里仍然荒寂着。

一头牛,被牵到了坡地上,已经很是有些老了。它曾经穿透过好些岁月的硬壳,看尽时间深处的风光。现在,它似乎有些疲倦。

牛放在那儿,牵牛的农人就走开了。牛,自己也在游荡,缰绳拖在一边,像是永远甩不掉的牵挂。牛,也在寻觅,它在寻找那些微薄的绿意,可是草尖太小了,太细了,它只好连带那些地面上的枯草,一块儿用舌尖卷进口中,然后咀嚼着,不停地咀嚼。它似乎在咀嚼中寻找。寻找什么?很遥远的过去,还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它自己也不清楚。但它知道,它是应该寻找的,这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必然。一段时间之后,牛,选择了一个向阳的岭坡,卧在了那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很安适的样子。口中,依然嚼着,眼睛漠然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抬抬头,看看远处,是远山,是望不到边的茫然。于是,它“哞哞”地叫了几声,声音厚重而苍凉,似乎要努力呼出内心的沉重。牛,也许满足了自己的这几声长号,它眬上了自己的眼睛,似闭似睁,呆在那儿,像是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

它已经习惯了这样沉静、孤寂的思考。它老了,这样的春天它已看过好多次。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在春天里,它的主人把它从封闭了一冬的牛圈里牵出,放进春天里。走进春天里,它总是充满了兴奋。它感受到了春风温软的轻抚,它嗅到了大地苏醒的味道,它觉得自己骨架在咯咯作响。它知道,它的内心充满了劳作的向往。它一直都是这样想着的。

现在,它又卧在了春天里,它有了一种垂老的疲倦。这个冬天,主人对它侍奉得很好。可是,它并不喜欢冬天,它闲在那儿,无所事事。它觉得冬天太长,那样懒惰无聊的冬天,似乎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它喜欢像现在这样,卧在春天里,在春风中,焕发自已。

它再一次卧在春天里的时候,春已渐深。大部分的草,已生长出地面;一些树木,已经发芽、开花。田野开始变绿,煦暖的空气涌动着。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它卧在田头,身上系着缰套,缰套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的后面,是耕耘出的大片的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阳光下,闪着油油的光亮,散发出一种清冽、鲜明的土腥气。坐在田头的,还有那位农夫,农夫的胖胖的婆娘。农夫的小小的儿子,正攀在桃树上,一条黑狗,仰头望着,偶或吠几声。阳光很和暖,软软地照在大地上。黄牛卧在那儿,依旧是那副茫然的样子;依旧不停地咀嚼着,安之若泰。不停地咀嚼,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劳作后,它的身体,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它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淌,每一根筋脉,都成了一条流动的河。黄色的毛发,丝丝地贴在脊背上。它看上去,似乎羸弱了很多。它依然是那样的卧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可是,它不再闲适,骨骼间,有着隐隐的痛,肢体仿佛进入一种凌乱无序的状态,疲惫的身体,沉重地压向地面。看看牛的眼睛,似乎并不伤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劳累和困倦。它不时地抬头,看看那个吸着烟的农夫,农夫有时会投过爱抚、疼怜的目光。牛,是会意的;再回头看看那翻耕出的大片的土地,它满足了。

牛,有时也会向远处望去。透过桃花,它看到了小河边柳树的翠绿,看到了远山葱翠的春意。这个时侯,它的心中,总会不期然地生发出莫名的向往和欣悦,眼睛,就变得异常的明亮,它似乎不再衰老。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不知“天高”。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它一躬身,力量就穿透了土地。农夫,犁耙,牵头的村妇,跟在后面的小孩、黑狗,定格在了这个春天里……

(摘编自《青岛文学》)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尽管有农人的细心照料,但牛还是日渐羸弱和疲倦,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

B.第段和第段两次写到牛同样的卧姿,第一次表现出了牛的安适,第二次写出了牛劳作后的疲惫。

C.文章多次写到牛的眼睛,或“漠然”,或“似闭似睁”,或“明亮”,借此表现了牛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章主要写牛,也写了农人、农人的妻儿和黑狗,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

E.文章通过一头牛在春天里“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

2.“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根据全文,探析“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这句话的含意。(4分)

 

1.AE 2.①表现春天勃发的生机,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②渲染热烈的气氛,烘托牛辛勤劳作的形象。(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牛忠实于土地,耕耘终生。②农人坚守土地,务实知足。③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应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并为之执着努力。(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不正确。E项,“‘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不正确。故选A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题干只要求概括这句话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人物情感、人物形象、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等角度作答。“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属于环境描写,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故可从赞美生命力的角度概括作答;“正烈”“灼灼如烧”渲染出了一种热烈的氛围,故可从烘托牛的辛勤劳作的形象角度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句子在文中含意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属于土地”,联系上文“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和下文“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来分析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

中国文学的生命力

文学好象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变化、发展、革新,一旦凝固下来,就会逐渐失去生命力。所谓变化、发展、革新,无非有两条路线:一是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以诗为词,以赋为词,以文为词就是典型的例证。另一条路线是,一种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陈子昂、韩愈都是走的这条路线。中国三千年来文学之所以能延续不衰,原因即在于它始终在变化,从先秦诗骚,到汉赋,到南朝骈文,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到明清小说,一代一代不断有新的支流加入整个文学的长河之中。

然而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三千年来文学在本土翻新了多少次,后来再也翻新不出什么新鲜的花样来了。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五四”以后引进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文学也像潮水一样涌进这个古老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吸取西方文学的新鲜血液,改变了自己的旧面貌。我们既要立足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传统文学的肥沃土壤,又必须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学的营养,培植新的文学之花。事实上,“五四”以后的小说和传统的文言小说、白话章回小说相比,“五四”以后的话剧和传统的戏曲相比,在体制风格上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不继承传统就没有根,不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学就没有变,这就是统观了中国文学之后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在中国传统文学体裁里,赋和骈文早已衰落了,今后也难以复兴。词和散曲本来有希望配合新的音乐,以新的面目求得新的繁荣,可是“五四”以来新的歌词创作并没有吸引大诗人的注意,歌词的一般创作水平一直处在较低的阶段。小说是“五四”以后成就最高的一种体裁,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里最有希望于近期内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五四”以后的散文创作改用白话文,但和其他体裁相比,较多地保留了传统风格,也是很有希望的一个领域。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遗产是最丰富,可是“五四”以后的新诗,主要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几乎割断了传统形式,未能在广大读者中扎根,这是最让人失望的一个领域。但是我相信,在中国这个诗国里,诗歌一定会复兴的。  节选自《中国文学概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诗为词、以赋为词和以文为词的现象的出现,是文学在变化、发展、革新过程中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的结果。

B受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三千年来的发展与翻新之后,再也无法在本土翻出新鲜的花样。

C在“五四”运动以后发展的中国文学体裁中,小说是成就最高的一种,同时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更是最有希望于近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文学体裁。

D“五四”运动之后的新诗,主要借鉴西方文学,但在继承传统特色上明显不足,未能在广大读者中扎根。

2.通过本文的论述,作者认为从哪些方面才能增强中国文学的生命力?(3分)

3.作者认为“在中国这个诗国里,诗歌一定会复兴的”的依据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注】放:依据。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孳孳:即“孜孜”。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1)宝玉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 黛玉于是把始末告诉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小孩儿口没遮拦’,就结了案。”

黛玉话中的“他”指的是谁?宝玉所说‘小孩儿口没遮拦’指何事?因何事黛玉说“他”竟真是个好人?。

(2)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

“上头穿黄袍的”是谁?宝玉为何要作诗?宝钗因为何事取笑宝玉?请回答和简单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黛玉来看宝玉,袭人不给开门,又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

B.宝钗在为人处事方面有时也会显得冷酷无情。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撵走羞愤跳井自杀,王夫人自责难过,宝钗这样劝导:“姨娘也不劳关心,不必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百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C.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召见,又陪着贾母在园中逛了两日,讨得贾母欢心,临走时,总算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许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

D.宝玉挨打,袭人向贾母汇报宝玉情况,趁机进言“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贾母听后,对袭人越发感爱不尽,甚至把她的月例提高到与赵、周两位姨娘同样的水平。

E.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趁机为宝玉作媒。第二天,宝、黛为这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秋斋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金]赵秉文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分析。(2分)

2.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