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越国以             鄙:把……作为边邑

B.君图之               唯:表示希望

C.天灾流行,国家        代:世代

D.已而其地约            倍:通“背”,违背

2.下列烛之武的劝辞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于离间秦、晋关系的一组是(2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佚之狐比烛之武厉害。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翻译:                                                                     

⑵秦师深矣,奈何?(3分)

翻译:                                                            

 

1.D 2.D 3.C 4.(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2)秦国的军队深入(到我国境内)了,该怎么办呢? 【解析】 1.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更:代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逐项排查。①②两句非“用于离间秦、晋关系”。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A不是“从反面”表现烛之武才能,是“侧面” “佚之狐比烛之武厉害”一句也无依据;B两国国君不是询问本国怎样渡过饥荒,而是商议是否答应他国的求助。D并没有这样的建议,曲解原文。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疆界,在这儿作动词;“肆”,延伸,扩张;(2)“师”,军队;“深”,作动词,深入;“奈何”,怎么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穆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运粮车从雍一直接连到绛。 五年(前646),秦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了给秦土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饥荒请求来买粮食,给他粮食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并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土地;晋国闹饥荒,秦国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而晋国违背它的请求,竟想趁着它出现饥荒攻打人家: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显示任用庆郑都是吉利。惠公说:“庆郑(说话)不恭敬。”就改让步阳驾战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 九月壬戌日,秦穆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战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失败不也是应该的吗?”说完,庆郑就走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2.在这段话中,子贡为什么受到老师的赞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徐志摩的《黄鹂》,完成后面题目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1931年  (选自《猛虎集》

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2分

A.“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以“一掠颜色”指代疾飞而来的黄鹂,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动感。

B.“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这一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又不作声,这是以瞬间之形画其瞬间之静。

C.“有人说”一句,只用“看,一只黄鹂”,即鲜活地点染出黄鹂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D第一节最后两句,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欢欣、愉悦和希冀。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为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性灵的瞬间解脱的欢乐。

B.最后复叠的一句“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面一句是写充实感,而这一句却是写作者极度的幻想。

C.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又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D.此诗所表现的就是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找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B《鸿门宴》中,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对樊哙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既是为了衬托项羽和刘邦,更是为了突出张良,所以如此描写并不喧宾夺主。

C《小狗包弟》中,“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在声势浩大的运动面前,个人的痛苦与无助,遭遇厄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信”,就越是从正面表现出那段黑暗、恐怖历史的罪恶

 

查看答案

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2分)

A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遇将军,可谓深矣

 

查看答案

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给人以立体感。

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