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徐志摩的《黄鹂》,完成后面题目。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1931年 (选自《猛虎集》)
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2分)
A.“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以“一掠颜色”指代疾飞而来的黄鹂,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动感。
B.“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这一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又不作声,这是以瞬间之形画其瞬间之静。
C.“有人说”一句,只用“看,一只黄鹂”,即鲜活地点染出黄鹂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D.第一节最后两句,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欢欣、愉悦和希冀。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为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性灵的瞬间解脱的欢乐。
B.最后复叠的一句“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面一句是写充实感,而这一句却是写作者极度的幻想。
C.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又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D.此诗所表现的就是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找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中,“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B.《鸿门宴》中,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对樊哙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既是为了衬托项羽和刘邦,更是为了突出张良,所以如此描写并不喧宾夺主。
C.《小狗包弟》中,“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在声势浩大的运动面前,个人的痛苦与无助,遭遇厄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信”,就越是从正面表现出那段黑暗、恐怖历史的罪恶。
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2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之有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给人以立体感。
① 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② 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③ 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④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⑤ 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⑥ 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沛公奉卮酒为之寿,约为婚姻 D.朝济而夕设版焉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2)我们要 那些无视法律的亡命之徒,玩火者必自焚。
(3)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前往的。
(4)我才见她虑及母校的前途, 至于泣下。
A.毅然 正告 欣然 黯然 B.欣然 正告 毅然 黯然
C.毅然 告诉 欣然 黯然 D.欣然 告诉 欣然 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