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花园醒目处摆着很多名花,牡丹、玫瑰、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花园醒目处摆着很多名花,牡丹、玫瑰、君子兰……花园角落里放了几盆塑料花。名花纷纷讥讽塑料花。没多久名花枯萎了,主人又换了一些。当塑料花又被新换的名花嘲笑时,塑料花反击道:“笑我们是摆设,你们有我们经济、耐久吗?”

理解上面材料的内涵,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要有较强的议论分析,不得套作或抄袭。

 

【习作例文】 生命平等与生命宽容 花园中的名花固然娇艳欲滴,但却不能持久;塑料花诚然稍逊姿色,但却经济耐久。两种花代表了两种生命形态,相去各异无法一概而论。 生命皆平等,皆有其价值。每一种邢形态都为造物者所赐,都是上帝的宠儿。文明也是如此。东方文明讲求平和安稳,相安无事,对器物要求经久耐用,对爱情要求天长地久;西方文明是活跃冒险的海洋精神,讲求演变进化与技术革新。双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安能有高低优劣之分?因而对于花园中花朵们的争论,各执一词的双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日而语”当为“相提并论”) 然而,为什么还会出现双方矛盾相互讥讽呢?我想,这是不平等不宽容导致的恶果。名花摆于醒目处,享受人类的赞美与追捧,而塑料花冷落于花园角落,加之名花“不宽容”的讥讽,这导致塑料花也越越不宽容了。生命皆平等,但在社会的弱肉强食中,往往会分化为三六九等。西欧卡尔文所提出的“先定论”就赞成这种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认为一部分人是上帝的“弃儿”,生就是受压制的。因而由“先定论”为依据的弱肉强食随着地理大发现以殖民掠夺、屠杀的方式袭卷而。西班牙探险队队员科斯尔克说:“铲除一种文明,就如同随手摘下路边的向日葵。”这是一种文明凌驾于另一种文明之上的罪恶,是文明不宽容而转化的文明暴力,是对生命皆有其独特价值的粗蛮否定。 那么如何避免此类价值冲突的矛盾呢?是塑料花的反击,以恶制恶吗?不,当然不是。不宽容不平等的恶果以不平等不宽容的方式解决容易造成两败俱伤。要倡导双方(或者多方)相互尊重,寻求达到“共同价值观”。名花与塑料花都是花园中的摆设,都是为了使园子更美好更有生机,这是他们的“共同价值观”。文明之间倡导尊重、相互借鉴、融洽相处于整个文明多元的环境中,即享有“共同价值观”。这好比中国古代儒、佛、释(应为儒、道、释)三教并流,又好比美国三权制衡原则——相互制约但又共同维护自由民主等等。(类比失当,三权制衡并不意味着价值冲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生命形态亦如此。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都是上帝的宠儿,宽容与平等是每个生命形态所需要和推广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则材料呈现的是名花和塑料花之间的矛盾。名花鲜艳姣美却容易枯萎,塑料花经济耐久却只能在角落做摆设,二者各有优劣。名花处于“醒目处”,瞧不起处于“角落”的塑料花。从二者的言语交往看各自意识里都只感到对方的缺点。从二者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看都是讽刺嘲笑而非善意的沟通。因此,从探究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矛盾的办法入手都算合理的立意。本则材料是寓言式材料,要注意合理映射社会现实。审题的关键词是“包容、尊重、沟通、和谐、理性、自我认知、价值冲突”等。下面这些角度都可以视为切题:(一)从情节冲突入手(名花、塑料花的相互攻击)1、要有包容精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2、摒弃对他人的攻击嘲讽,理性化解矛盾。3、对话与沟通才能产生和谐。4、和谐自于彼此价值的承认与尊重。5、实用的人生和审美的人生各有各的价值,主流精英和边缘草根各有各的位置。看清自己的价值,认准自己的位置。(二)从“名花”的角度入手(名花对塑料花的讥讽)1、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2、不以一己之见排斥异己,不以个人的价值观苛求他人。3、尊重他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三)从“塑料花”的角度(塑料花的反击)1、被无端攻击不应忍气吞声,但怎么反击则体现智慧,也体现境界。2、理智地对待批评讽刺,语言暴力只能带彼此更深的伤害。3、要学会欣赏自我,也要学会欣赏他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按要求作答。(5分)

(1)概括漫画所反映的一种社会心理。(2分)

满分5 manfen5.com

 

(2)针对漫画中的现象,写一段劝诫的话。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表达要鲜明、生动、得体,不超过35个字。(3分)

 

查看答案

结合个人的感悟对汉字进行新的理解,可以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请仿照示例,对以下两个汉字进行理解,要求紧扣字形,有积极意义,表述简练。(4分)

[示例]明:如果日和月同时出现,那该多么明亮啊。

        聪:心口耳眼并用,才是聪明人。

(1)劣:

(2)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她永远只有6岁

                                                陈墨

她6岁生日时收到17万份礼物,包括自澳大利亚的两只小袋鼠和一名随行饲养员。截至1941年,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美国公众共计花费4500万美元购买以她为原型的7款秀兰娃娃。“望子成星”的好莱坞妈妈们把砖绑在孩子的头上,为了让她们和秀兰•邓波儿一样矮小。

自1934年拍摄歌舞片《起立欢呼》之后,6岁的邓波儿成了好莱坞红极一时的明星。仅此一年,便拍摄了10部电影,并以此“不朽的惊人的巨大成就”获得奥斯卡特别奖,成为有史以唯一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孩子。

1935年到1939年,她都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明星之列。事实上,她56个发卷的金色卷发、不笑时都有的甜美酒窝、胖嘟嘟红扑扑的小脸几乎成了美国人的精神慰藉,在电影院看看这个小天使唱唱跳跳,就能暂时忘掉大萧条和希特勒。媒体赞她是“大萧条中的—抹亮色”,罗斯福总统在炉边谈话中感慨:“只要我们国家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就会没事的。”

没有人希望邓波儿长大。具有远见的福克斯公司1934年把她的年龄从6岁改成5岁,并抹去了她3岁时曾在舞蹈校受训的经历,这朵“好莱坞保护叶下洒满露珠的小花”无忧无虑的童年点亮了很多美国人的生活。

而实际上,邓波儿几乎没有真正的童年。3岁上舞蹈校,3岁半参演第—部系列剧,4岁半参加第一次面试。“我是秀兰•邓波儿,”她对导演说,“我受过很好的指导。如果您想用我,请告诉我什么时间和该穿什么衣服。”

每个工作日她都要戴着56个发卷入睡。在嘈杂的片场练就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使她能够同时收听两个广播节目而互不打扰。她懂得如何与最善于抢戏的老戏骨争镜头,也知道如何天真地避开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

1939年,福克斯公司依然让她穿着娃娃裙拍摄了《小孤女》。当身体的曲线代替了头发的曲线,她失去了吸引力。《华盛顿邮报》刻薄地嘲笑她,“秀兰开始发胖,十一岁时骨节嘎嘎响,生活就是这样。”

—切光环都在离她而去:观众受不了他们最爱的小宝贝已经长大的事实,男演员难以和这个几年前还在膝头玩耍的小女孩儿逼真地谈情说爱。1950年,22岁的邓波儿正式退出舞台。

邓波儿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政界。尽管她在参加加州第十一国会区补选时曾试图淡化自己的过往经历,却依旧铩羽而归。她无奈地认识到,即便自己已经40岁了,“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还是那个6岁的邓波儿”。

1969年,邓波儿出席联合国大会,这一次,童星秀兰为她打开了一扇门。自所有国家的代表都觉得已与她相识已久,这让她在联各国的工作顺利却不轻松,“如果我做得不好,小秀兰帮我打开的门就会关上”。她每天只睡5小时——读书到两点,七点继续工作。晚年的邓波儿依然收到大量自粉丝们的邮件,坐在电脑前的人们被那个洋娃娃般的小萝莉萌化了,就和70年前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一样。“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以为我还是只有6岁。”秀兰说。

她于2014年2月10日逝世,终年85岁。她活在42部电影里,活在3个子女和无数影迷的心中。此外,这个永远的童星还以另一种形式被记住——款以她名字命名的经典鸡尾酒。

这款“秀兰•邓波儿”没有酒精,面向孩子,为了让他们体验一回当大人的感觉。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2月19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福克斯公司抹去邓波儿曾在舞蹈校受训的经历,使她的童年显得无忧无虑,是为了迎合观众的情感需要。

B.媒体、观众和同行都无法接受邓波儿长大了的事实,失去了吸引力的她迫于无奈只好选择退出了演艺舞台。

C.邓波儿参加加州补选铩羽而归,表明那时美国观众渐渐淡忘了这个曾给他们带慰藉的童星,揭示了炎凉的世态。

D.晚年的邓波儿仍然收到大量粉丝的邮件,她洋娃娃般可爱的形象在络时代依旧深入人心,对此邓波儿倍感欣慰。

E.能让孩子体验当大人的感觉,既是“秀兰•邓波儿”鸡尾酒的独特之处,又暗含作者对邓波儿人生际遇的理解。

2.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六岁成名的经历对邓波儿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6分)

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注】厚:重,与相对。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 孙丑上》)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1)结合上面选段,简析“大人”(有德行的人)的处事原则。(2分)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孟子在个人修养上阐述了什么观念。(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