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8分)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8分)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1.对下列句子有关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善属文       属:撰写,写作

B.汝倩人邪        倩:含笑的样子

C.公车令坐死      坐:因 ……而获罪

D.幸冀试用幸      冀:希望

2.下面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使各为赋                     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诛修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曹植才华出众任性而为的一组是(    )(2分)

A.植援笔立成,可观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B.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C.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            植醉不能受命

D.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    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曹植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显现才华,而且性情随和,所驾的车马和自己平日的着装也不刻意追求华丽,受到父亲的宠爱。

B.曹植曾受到曹操的勉励,一方面因为有出众的才华,另一方面又得到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好几次差一点被立为嗣。

C.曹植率性而为,举止旷达,不知道砥砺言行,他曾因醉酒而没有能接受曹操让他救曹仁的命令,曹植虽然后来后悔了,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出征。

D.曹植受到冷落和排挤后,常常自怨怀瑾握瑜,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几经努力,终无所用,后来在郁郁寡欢中抱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

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

1)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2)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1.B 2.C 3.B 4.C 5. (1)曹植一方面因为出众的才华被曹操看重,另一方面又与丁仪、丁廙、杨修等人友善,得到他们的辅助。曹操犹疑不决,好几次想立他为魏太子。 (2)曹丕则暗用权术对付他,掩饰真情美化自己。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一齐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继承人。 【解析】 1. 试题分析:B “倩”不是含笑的意思。应译为“使”,“倩人”就是请人(代作)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所:助词,用在动词前,表示“……的”。A项为:写作/成为、作为 b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表转折关系,然而。D项以:连词,表原因,因为/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捏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A.“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是曹植被父亲误解后的自我辩解,非任性而为;C.“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是曹植被冷落排挤后的想法,不是“才华出众”;D.“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是监国谒者灌均的诬告,不是曹植的做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C “悔而罢之”是说曹操打消了立曹植为嗣的念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翻译尽量用直译法。注意第一句中“见异、狐疑、几、数”的译法,第二句中“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嗣”的译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曹植在十几岁的少小年纪便能流畅诵读《诗经》《论语》和几十万字的辞赋,并且擅长写文章。太祖曹操曾经读过曹植的文章,问他:“你是不是请人代笔写的?”曹植跪下说:“我出口就是自己的想法,提笔就能写成文章,父亲尽可当面一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当时邺都铜雀台新近造成,曹操率领所有的儿子们登台游玩,并让他们每人写一篇登台赋。曹植落笔片刻就已完成,文辞华美可观,曹操甚为惊异。曹植性情随和,平易近人,完全没有架子,所驾的车马和自己平日的着装都不刻意追求华丽。每次拜见父亲曹操的时候,曹操用各种刁钻的问题诘难他,他总能从容对答,因为这个缘故,特别受到父亲宠爱。曹操征讨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过去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尽力(努力)呢!”曹植一方面因为出众的才华被曹操看重,另一方面又与丁仪、丁廙、杨修等人友善,得到他们的辅助。曹操犹疑不决,好几次想立他为魏太子。曹植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自己不修身自励,饮酒也不加节制。曹丕则暗用权术对付他,掩饰真情美化自己。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一齐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继承人。曹植曾经私自驱车行驶于古代专供天子行车所用的道路上,违法开启魏王宫司马门而出。曹操大怒,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因之而被处死。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曹操一方面担心自己死后出现祸乱,一方面又顾忌杨修颇有才华,再加上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于是网罗罪名处死了杨修,曹植心里更加感到不安。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被关羽所围。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救曹仁,并当面告诫他应该注意的事宜。曹植喝得大醉,以致不能接受命令,于是曹操打消了立曹植为嗣的念头。 曹丕即位,诛杀丁仪、丁廙兄弟及所有男丁。 曹植与其他王侯同时被遣往藩国。黄初二年(公元221),监国使者灌均迎合尊长意旨,上奏诬告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请旨治曹植罪,文帝因为卞太后的缘故,贬封曹植为安乡侯,同年又改封他为鄄城侯。黄初三年(公元222),立曹植为鄄城王,封邑二千五百户。曹植常常自怨怀瑾握瑜,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明帝以陈地四县封曹植为陈王,封邑三千五百户。曹植每次想要单独求见与明帝倾谈,讨论时政,希望能获得试用,却最终都没有如愿。当时的宗族法制,对待藩国十分严苛峻迫,藩王的幕僚和下属都是下等庸才,士兵都是些老弱残兵,人数最多不过两百人。又因为曹植以前犯下的过错,待遇样样都减少半数,十一年之中封地迁了三次,失意的曾植常常郁郁寡欢,于是发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述文本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每题2分,共6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 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 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  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查看答案

面填入空格处的句子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    ) 

柏青认为,不同时期的文字书写变化均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及需求有关。                 。据历代考证,这种字体是下层刀笔吏、工匠、奴隶中逐步流行起来的变体写法,所以在当时被称为“隶书”。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由此脱离古文字阶段。

①但书写起来极为不便,   ②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

③且字形繁复,          ④故当时在民间出现了一种流行新字体,克服了其种种缺点,

⑤篆书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  ⑥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形式

A.⑤②③①⑥④

B.②③⑥⑤①④

C.⑤②①③④⑥

D.⑤⑥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刘量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中外散文佳作,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自然,又充满思辨色彩,耐人咀嚼。

B.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C.梵高在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视他,赞叹他,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已毫不相干了。

D.淘宝网要做的就是打造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势在必行,让这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共同发展,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分享电子商务带来的繁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无处寻觅,令人唏嘘不已。

C.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不名一钱的瓦片。

D.父亲最不放心的是家庭和谐问题,尽管他临终谆谆嘱咐,长子也承涕自任,但最后仍不免兄弟阋墙,家庭失和,落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结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寻找成功的秘诀,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剩下了花生仁。哲人又让他用力搓搓,结果红红的皮也被搓掉了,只留下了白白的果实。哲人再让他用力捏捏,年轻人迷惑不解,但还是照做了。可是,他怎么也捏不碎这花生仁。哲人语重心长地说:“虽然屡受打击与磨难,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始终都要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这样才会有美梦成真的希望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