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子表嗣。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远人怀德,将襁而至         :背着

B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许昌  幸:希望

C荣弃禄,不究其位           委:抛弃

D 二贼之,可坐而待也        衅:祸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惧听断不明                    B为国以民为基

卒相与欢,为刎颈交               王曰:“谁可使?”

C而君屡疾辞位                  D须歆必起,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使牧羝,羝乳得归

3.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5分)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4分)

4.文言文材料中,华歆有着怎样的治国思想?请用文中关键词或句子作答(回答两点即可)。(4分)

 

1.B 2.D 3.(1)二位先辈在生前(为消灭他们)劳苦,还没有平定,我岂敢自我吹嘘,认为一定能消灭他们呢! (“劳于世前”:在前世(生前)劳苦(1分)。“克平”:攻克、平定、消灭(1分)。“多”:吹嘘、自以为了不起(1分)。“谓”:认为(1分)。全句大意正确1分) (2)你这样终究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怎么表现呢(即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 (“苦”:动词,受苦,1分。“安”,怎么,1分。“见”通“现”,表现,1分。全句大意正确1分) 4.①”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② “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③“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其中任意两点即得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B 幸:去,亲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之”“以”“者”“乃”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中之间,“的”。B“……的人”;“呢”。C. “因为”,第一个为介词,第二个为因果连词。D.副词,“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劳于世前”:在前世(生前)劳苦。“克平”:攻克、平定、消灭。“多”:吹嘘、自以为了不起。“谓”:认为。(2)“苦”:动词,受苦。“安”,怎么。“见”通“现”,表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4】 试题分析:华歆,一个活跃在汉魏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一般人都认为华歆是一个贪图荣华、德行卑污、助纣为虐的奸佞之臣。但当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再次翻开厚重的历史,或许会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华歆。他有许多可贵的思想,如“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持时机成熟,我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国之道,把讨伐作为后事。”“坚持民本思想,使与民休养生息的仁政发扬光大”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华歆字子鱼,是平原郡高唐县人。曹操证讨孙权时,奏清皇帝任命华歆为军师。魏国(曹操受九锡封为魏王)建立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任魏王时,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曹丕代汉称帝后,改任相国为司徒。 黄初年间,曹丕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魏明帝即位,封华歆为博平候,后改任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在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书宣喻华歆:“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的是难分辨是非并做出错误的决断。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而您却屡屡以病推辞。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但周公、伊尹不然。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的事,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但我不敢让您也那样。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朕)将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令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来等待您的到来,(只有那时)朕才能落座。”又特别叮咛缪袭:“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 太和年间,派遣曹真从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亲临许昌(阅兵以壮行色)。华歆上书说:“自兵乱以来,已经二十多年了,我魏国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处境,应该成就一代盛世,步尧、舜、禹三王的足迹。虽然今天有二贼(东吴西蜀)凭险割据,如果我们坚持民本思想,使与民休养生息的仁政发扬光大,那么,敌方民众也会被感动,势必抱着小孩,背着行李前来投奔。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持时机成熟,我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国之道,把讨伐作为后事。况且若出兵讨伐,需千里运粮,这在军事上则处被动;而越过天险深入敌后,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就说今年征兵征差这件事情,已经对农业蚕桑业造成重大损失。治理国家者,是以民众为基础;民众把穿衣吃饭看成天大的事情。能使中国无缺衣乏食、饥寒交迫的祸患,百姓没有离乡背景、四处逃难的冤苦,那是举国的大幸大福。至于二贼的祸乱,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等待时机。我忝居宰相之位,年老与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马那样奔波的生命也即将结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问候陛下,生命将尽,不敢不竭尽属下的忠诚,希望陛下仔细思考,做出决断。”魏明帝(看过《止战疏》后)派人告诉华歆说:“对您能深思熟虑国家的大政方针,朕非常佩服,贼依凭秦岭长江分裂国家,二位先辈在生前(为消灭他们)劳苦,还没有平定,我岂敢自我吹嘘,认为一定能消灭他们呢!军事将领们认为,不把二贼一一消灭,是无端地自取凋敝,所以朕才检阅军队窥察时机准备出兵。(但是)如果时机不到,周武王曾休兵罢战的先例,就是借鉴,朕以非常谨恭的心情,决不会忘记您的劝戒。”适在此时,秋雨连锦,魏明帝下诏令曹真退军。太和五年华歆亡故,皇帝追赠为敬侯,儿子华表袭其爵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节选)

朱自清

十五年【注】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氏主办的……《诗镌》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武装别人。闻氏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用比喻,又喜欢用别的新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做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饰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为情诗。另一方面他又是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但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陈西滢氏评他的诗,所谓不是平常的欧化,按说就是这个。又说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铙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制缠绵的风趣,那正是他老在跳着溅着的缘故。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像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如西方诗人一样。但这完全是新东西,历史的根基太浅,成就自然不大——一般读者看起来也不容易顺眼。闻氏做情诗,态度也相同;他们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梁实秋氏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心,他们是要创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成西洋诗了。这种情形直到现在,似乎还免不了。他也写人道主义的诗。

【注】十五年,指1926年。

1.对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风格特点概括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精密冷静,徐志摩活泼鲜明。  B.闻一多精密冷静,徐志摩热情奔放。

C.闻一多繁丽严谨,徐志摩热情奔放。  D.闻一多繁丽严谨,徐志摩活泼鲜明。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闻一多既写诗又研究诗歌理论,徐志摩只写诗不研究诗歌理论。

B.闻一多写诗偏重于理性的控制,徐志摩写诗偏重于感情驱遣。

C.闻一多在诗歌理论方面影响较大,徐志摩在诗歌创作方面影响较大。

D.闻一多、徐志摩写诗都讲究运用比喻,给人的感觉都是活泼鲜明的。

3.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可以说是当时唯一的爱国诗人,而徐志摩则是多吟咏爱情的著名诗人。

B.闻一多、徐志摩都有志于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诗,然而不能摆脱西洋诗的影响。

C.闻一多、徐志摩都凭借想像写作情诗,然而成就都不大。

D.闻一多、徐志摩都对中国现代诗歌的体制进行了长期探索,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一番讨价还价,签订合同的时候对方终于作出了让步,最终价格定在4 500元,比原先的一万多元少了一倍还多。

B 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像往年一样,今年3月5日,龙泉一中多名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很多志愿者表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爱,而爱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D.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的人读古人的文章相当吃力,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古人写作时文不加点

B..在科学领域,他默默耕耘,刻苦钻研,取得的成绩真是擢发难数,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C.作为老的教育技术手段之一的投影媒体是否真的是廉颇老矣,不中用了呢?是否要彻底退出教育领域,完成其历史使命了呢?是的,我认为投影媒体历史使命已经结束。

D表弟是一个小淘气,整天拿我的东西。每当我要他完璧归赵时,他都会问我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  

A.良辰好景   编篡     不防说说     战栗    

B.消魂       揩油      市列珠玑     天堑

C.人情世故    凛赋     玉枕莎厨   绣闼

D.关怀备至    扶辇    前合后偃    混帐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mán)    逆       )惶            变huī)

B shǎng  (guì)子手         zhàn)青天      jí)

C ()           列guàn        (gōu)

D shì   )         jiān) 染       d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