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的汉字书写。

 

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弋 人生总归是这样。这就好比要穿越一片沙漠,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世界上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比如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生来一个是王子,一个是贫儿,你有选择的自由吗?但一个贫儿可以变成王子,那就是你的自由,没有人阻止你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我们不要怨天尤人,我们没有选择出生的自由,但可以选择改变命运的自由。有许多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就是对这种“自由”的注释。 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不得不”,比如说我们不想这样,但生活让我们必须这样,因而我们不得不这样。像《项链》的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最后不得不同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自由吗?她不自由,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在当时法国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她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她为什么痛苦呢?她的痛苦就在于她的不自由啊!一番丢项链的经历恰又使她自由起来,比如说夫妇两个齐心协力,花十年的功夫把所有的债务还清,她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由爱慕虚荣的女人,还原成真实的自己。于是当她再遇见当年的女友的时候,倒说“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她自由了! 这是什么?这就叫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悖论当中,有的人痛苦万分,有的人生性洒脱,这是心灵的境界不同。 冯友兰把人生归为四种境界:一、自然境界;二、功利境界;三、道德境界;四、天地境界。一个人整天陷入功利境界当中,其心灵是不自由的;若进入天地境界,那真是人生的大自由。像星云大师所言“我是佛”,我都是佛了,还有什么不自由的? 在所有的古人中,我最崇拜的是苏东坡,他是一尾鱼,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刃有余的鱼。他有选择不被贬谪的自由吗?没有。儋州尽管不是沙漠,但也是荒蛮的瘴疠之地呀,苏东坡能活着回来都是奇迹。但他很自由,“短篱寻尺间,寄我无穷境。” 在所有的现代人中,我最佩服的是周有光,经历过无数次运动,如今活到了让上帝忘记的年龄,没有心灵的自由,谁可臻此境? 亲们,您要做这样自由游弋的鱼吗?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供材料比较简洁,内容具体,主题鲜明,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主旨领悟法”来审题立意。从所供材料看,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是自由的,但你必须要穿越这片沙漠,这是你的不自由之处。人生的很多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这是一种不自由;但做事的路径和方式,我们却可以自由地选择。由此,就可以确定,作文主题在“自由与不自由”这个大的话题下立意。具体选择哪个方面作为立意的方向,这还是有一些难度的。但无论选取哪一个角度,自由与不自由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定要阐发明了的。纵观现实,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放纵自己,肆意挥霍青春,但总还觉得不够自由,向往西方的所谓自由民主,以为到了西方,似乎可以任意而为。而对自己的人生作为,总想不劳而获或者一劳永逸。这一作文命题可以让我们好好地审视一下我们的人生作为。 开头示例 题目:搭配的人生 开头:人生或命运有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那就是它的“搭配规律”。它在赐予你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从你这拿走一些东西。它赐予你能力,也许会拿走你的美貌;它赐予你智慧,也许会拿走你的健康;它赐予德行,也许会拿走你的金钱。同样,当它赐予你某些方面自由的时候,也一定会哪拿走你某些方面的不自由。纵使你自由了眼前,一定自由不了将来;纵使你自由了行为,也一定自由不了心灵。看透这样的规律,我们就该知道,有所得必有所弃,有所挥霍必有所失去,有所自由必有所约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悼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对去世人物盖棺定论,对其生平事迹做准确精要的概括,对其影响给出评价,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请仿照美国总统奥巴马给曼德拉的悼词,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位,为他写一段简短的悼词。要求:概括评价符合人物特点,语言有感染力,字数160字左右。(4分)

他把自己的国家推向公义,也唤醒了世界数十亿人;他把囚犯解救出来,也把关囚犯的人解救出来;他控制了愤怒,让人们获得和解,重寻人的尊严。他说:“我是我自己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掌舵者。”没有这样的激励,我无法设想我生命的走向会如何。我们无法再见到曼德拉了,但我想告诉所有的年轻人,你可以使他的人生变成你的。他不再属于我们,他属于一个时代。

                                                                         ——奥巴马

备选人物:蔡元培    巴金    海明威    马丁·路德·金

 

查看答案

准确提取下面文字里的信息,写出技术人员修复古画的实验步骤。(不超出规定字数)(6分)

为了挽救博物馆的名画,技术人员想到了用性质非常活泼的单原子氧来清除油画上的清漆膜。同时,为了对珍贵的古油画负责,也让博物馆管理人员放心,技术人员决定先用一张涂有清漆膜的普通油画来实验。技术人员把制取的足够的单原子氧引入放有油画的真空馆做实验。开始阶段,单原予氧撕开了清漆分子中的碳和氧之间的粘合,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随着这些气体不断被真空泵抽出,古油画表面的清漆越来越薄,不久便旧貌换新颜,而且整幅油画毫发未损。

步骤一:                  (不超过10个字)     步骤二:                (不超过15个字)

步骤三:                 (不超过15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篱笆青青(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11)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12)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描写的几种篱笆各有特点。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

B.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C.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D.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2.作者在文章的第①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3.文章为什么以“篱笆青青”为题?(6分)

4.请赏读文章最后三段,探究其用意。(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2)                  ,依依墟里烟。

(3)                   ,子无良媒。

(4)女也不爽,                

(5)士也罔极,                   

(6)                ,长路漫浩浩。

(7)                 ,悠悠我心

(8)狗吠深巷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2.整首词中,词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说明。(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