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用武之地的人,即使到了瑞士也找不到领唱的舞台……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界。那些牢骚满腹的人寻找的种种“借口”,在某些人的眼中却常常是难得的人生机遇。

请根据自己的感悟,联系现实,自行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让借口成为机遇的翅膀 时代相同,境遇不一。牢骚满腹的人,看到的是障碍与阻挠;达观以待的人,看到的是机遇与成功。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命运。保持达观的心态,摆脱借口,把握机遇,成就精彩人生。 “没有不垂青命运的时代,只有不垂青时代的命运。”西哲在古老的智慧长河的上游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平等的被世界选择,以达观之心面对世界,才会找到自己的摆渡之筏,抓住机遇,划向鲜花盛开的彼岸。 摒弃借口,发现机遇,以达观的心态发现光明所在,如同佛陀在纷繁的红尘中依然能拈花含笑。南怀瑾,就是这样的一位拈花之人。他不逃避名利,不隔绝世俗,不以世俗纷杂为借口躲避山林,就在人们为世界的铜臭气息纷纷避之不及时,他却从中发现了宣扬“佛心道骨”的宏愿大誓的机遇。他聚财又散财,他在企业家云集、名流荟萃之中宣讲庄子的哲学与佛教的智慧,这难道不是他从世俗名利中参透的机遇所在?难道不是他以达观之心对待时代的表现? 人生如同一条河流,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里,每一条河流都可以浩浩汤汤,只有在枯水的季节里,依然用干枯的河床、皴裂的肌肤和裸露的沙砾像世人展示生命的沧桑之美的河流,才成了风景所在。 如同在知青的日子里,依然从苦难的岁月中发现写作意义的周国平;如同在文革的伤痕还在撕咬着人心的时代里,依然从疼痛的伤痕中探索出“伤痕文学”之路的刘心武;如同在“垮掉的一代”中,依然找到了年轻人心中的奋进火种,燃起了“人是不能被打败”的火焰的海明威。他们都是时代中的达观者,他们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把迷失、懒惰、颓废的借口化作了思考、写作、前行的机遇,找到了光明所在。 如同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以抱怨之心对待,“坏”时代,步步都是荆棘;以达观之心对待,“好”时代,天天都有机遇。 机遇,是时代给予达观者最好的礼物。它垂青于那些不为一时得失挂怀的人,不为一己荣辱萦心的人,不为一时成败牵绊的人。像西西弗那样,在推动生活的巨石中寻找到思想者的意义;像余光中那样,在飘泊羁旅的岁月中寻找到诗歌和中文的美丽灵魂。 把逆境当做苦口良药,把苦难当做心灵鸡汤,把磨砺当做试金之石,把不公当做前行跳板。心怀达观,在时代中寻找出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逆境中寻找机遇,这是时代给予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 让借口成为机遇的翅膀,愿你我同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题材料中那些牢骚满腹的人所说的一切,无非都是在找借口。什么叫“借口”?“借口”就是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或者假托的理由从这意义上来讲,“借口”是消极的、贬义的。如果我们顺着这一思路往下想,定位于管理、规范、规则方面,就可以得到正确立意:“拒绝借口”,“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借口就是推卸责任”,“莫让借口成为习惯”等。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写议论文,所以考生的观点要鲜明,论据要新颖,论证要充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空,每空05分。

中国古代戏曲是一种曲词和说白相结合表演故事的舞台艺术,其中说白有(    )、(    )、(    )和(     )等形式。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一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自然段,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     )、(     )、(    )和(     )。

 

查看答案

请参照示例,在备选汉字里任选两个加以“拆析”,写出有意味的话。(4分)

示例:忌——心中只有自己是人之大忌。

备选汉字:舒、智、债

 

查看答案

下面是分别根据两位名人的事迹拟写的两副对联中的一联,请根据括号中提示的两位名人的事迹分别拟写出下联和上联。(4分)

(1)上联:万方多难,杜子美忧国忧民,沉郁顿挫铸诗史

     下联:                                      (鲁迅)

(2)上联:                 (达尔文)

         下联:绘就社会变革蓝图 (马克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

每当黄昏临时。我便独自一个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在湛蓝的苍穹中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愁①。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凉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②,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样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③,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

[注]流中:地名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B.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C.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D.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2.如何理解③句的含义?(6分)

3.找出全文中与②句相呼应的句子。(5分)

4.①、④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试加以说明。简要分析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8分)

⑴人生如梦,                                

⑵回首向萧瑟处,归去,                       。  

⑶楚天千里清秋,                            

⑷舞榭歌台,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⑺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⑻念去去,千里烟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