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驴驮重物,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感到十分劳累...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驴驮重物,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感到十分劳累,它遇到了牛,就对牛说:“帮我驮一点东西吧,我很累,累得走不动了。”牛答应了,就帮驴驮了一些东西。

牛到家了,把替驴背的东西给了驴。驴驮着东西又赶路了。

驴喘着气,走了一段路,看见了马,对马说:“我很累,请你帮我背些东西吧?”

马摇摇头,不同意。

驴不高兴地说:“一路上我都得到帮助,没想到遇着你这样身强力壮的,却拒绝了我的请求。”

马拒绝说:“你这样不知休息地背下去,我帮你背一时又能有什么用呢?”

驴终于累死了,大家都说是马的责任,如果马能帮助驴一下,驴怎么能累死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真正的帮助 狄更斯曾说:“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 可真是如此吗?(开篇巧用狄更斯的名句提出质疑,自然流畅,紧扣主题,引出下文。) 一头只知负重前行的驴,应是被一路上的愚善宠坏。(概括材料精炼,抓住了驳斥 的重点。)助人者太过简单地以为须臾间的分担就是帮助,让驴儿在玫瑰的馥馥香 馨中走向死亡。然而,助人的热情应该建立在理性考量的基础上,设身思考,什么 是表象的好,什么是实质的有利。(对材料的分析深刻,指出了助人不当的危害, “理性考量”四字切中要害。) 同样的心肠,不同的帮助,带来的将是截然相反的收场。“授之以鱼”能填一时饥饿,久之,必生怠惰而不胜丝毫风雨;“授之以渔”可得千日果腹,久之,必明勤 奋而可当滔天波澜。助人时是该看眼前还是望远方,显而易见。(提出中心观点: 助人应“授之以渔”。语言简洁明了。 理极易,而行极难。(过渡衔接,顺势引出下文的观点。) 真正的帮助需要理性。理性是和高远的目光相连的。“授之以渔”的深意很难于须 臾之间彰显,所以理性的行善者起初常会惹人批判。面对穷人,是扔下一摞钞票,还是在漫长日子里,教会他致富之术?考试时,面对同窗的恳求,是不假思索地回 复以标榜义气,还是用默然告诉他应该独立作答?有些选择可能不为人理解,甚至 被人称为刻薄,但理性的选择也许暂时让人寒冷,后续却是温暖的。(联系现实, 针对性强,写出了真正帮助的不易。) 真正的帮助需要智慧。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家事喻国事,委婉说理达到效果便是极 好的范例。倘若马儿能更好地向驴剖析利害,而非简单地拒绝,或许驴也不至于不至于倔强地累死。 (这两段写出了真正的帮助是什么?这一段论述稍显蜻蜓点水。) 马虽有不足,却不可埋怨。毕竟他并没有帮助驴摆脱不可承受之重的义务,也从不 可要求别人为自己的生活负责。须知“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而后天助之。” 漫漫人生路,没有哪根树枝会是永久地可依。我们需要的不是不断地寻求依靠,而 是用自己的行为做出改变。东坡在黄州的那一场突围,亲朋无一字,满目萧然,何 以解忧?“唯山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从外界的自然,到超脱自我的灵魂。 突围在于自身。被迫归隐的稼轩,怎么把如火肝肠供养在瓢泉、带湖?“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光映在溪头,也映入心底。一头跌入枯井的驴,只 要学会将一铲铲填埋的泥沙抖落化作自救的台阶,就能从困境得救。可若一味不知 取舍地背负,总会被自己的倔强愚昧压垮。无论是何等困苦都必有自我宽慰之道, 从沉重中解脱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帮助,而是自助。(这两段是点睛之笔,写出了 真正的帮助是自助,苏轼、辛弃疾的例子,运用娴熟,论证得当。) 盲目帮助的善心可贵,却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帮助。(结尾点题,总结全文,但什么是真正的帮助要点明,文采方面略显不足。)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寓言型材料作文题,此类材料一般包含多重寓意,写作时可以从故事的不 同对象入手寻找角度,也可以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 寓言故事的结尾是驴子死了,我们可以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驴子累死, 责任在谁?材料中原话:“大家都说是马的责任,如果马能帮助驴一下,驴怎么能 累死呢?”驴子的死跟马不提供帮助有关,写作时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探讨助人 的话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不能只做冷酷的理性主义者,而是要保留感性的 温暖。但从这个角度立意,难说是最佳立意。因为材料的主体倾向性并不在于批判马。 驴累死了大家都说是马的责任,但“大家”不代表所有人,大家的观点也不一定有 理。材料中还有一个动物,或故事对象,就是“牛”,牛对驴的死有没有责任呢?牛当然是热心肠的牛,但牛对驴提供的帮助是暂时的,有限的,牛到家了,就把替 驴背的东西给了驴;往深层想,牛提供的是授人以鱼的帮助,而且这样的帮助还培 养了驴子求助人的惯性或是惰性,参见驴子对马说的“一路上我都得到帮助”,可 见驴子把得到别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了。所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牛如 果准确指出驴子的问题,而不是助长驴子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可能结果会有所不同。 但是马和牛在驴子死亡这件事上只是外因,内因在谁?当然是驴子本身。驴子死亡 的真正原因是“累死”,我们来看驴子的行为: “驮重物”, “走了很长时间的路”, “不知休息地背下去”,所以,驴子死亡的原因至少有三点:1.负荷太多,不懂量 力而行。2.不懂得休息放松,劳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3.马的意见很中肯,驴子 却只看到了别人的冷漠,因此“不高兴”。所以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 是,别人帮你是道德高尚,不帮你也不能因此一味埋怨。凡事尽量靠自己,把希望 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是愚蠢的。当然如果有人从“大家”的角度立意,得出“不明 白事情具体的真相,就不要轻易下结论”,也是可以的。 材料作文的角度一般是多样化的,同学们在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对材料中有指向性 的词语或句子多加关注,分析原因时注意从不同的对象出发,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在具体写作时,建议抓一个观点写透,切勿面面俱到,泛泛议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10分)

随着“单独两孩”政策(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各地的落实,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将有所改变,这种独特普遍的社会现象也将成为历史。

假如你是一名独生子女,现在,你的爸爸妈妈符合政策要求,生下了第二个孩子,面对这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你想对他(或她)说些什么呢?

根据以上情境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不少于150字。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时容易

蒋勋

张大千有几方印记是我喜欢的,如“三千大千”、“大千好梦”等;而我最喜欢的一方是“别时容易”。

大风堂收藏的书画是有名的,尤其是石涛八大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也曾经在大千先生手上流散出去。凡从大风堂流散出去的作品便大都钤有“别时容易”这一方印。

对于一个精于鉴赏的人来说,曾经自己收藏的珍爱之物,一旦不得已要拱手让人,的确有难以言喻的感慨。这一方小小的“别时容易”,虽然钤在不起眼的角落,却使我感觉着一种爱物如人的伤逝之情了。

我自己是不收藏东西的,艺术上的珍贵之物,经历了久远的年代,也仿佛是久经劫难的生命,使人要起痛惜之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惧怕这心的痛惜,我对一切人世可眷恋美好之物,反倒宁愿只是欢喜赞叹,而无缘爱,也无缘占有吧。

纳兰容若有一句词说“情到浓时情转薄”,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小时候我其实很有收藏东西的癖好。一些本来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如玻璃弹球,朋友的信、照片、卡片等,因为保存了几年,重新翻看把玩,就似乎有了特别的意义,使人眷恋珍惜,而每次到抽屉堆满,不得不清除时,便有了难以割舍的痛惜。

我们能有多大的抽屉,去收藏保有生活中每一件琐屑之物中不舍的人情之爱呢?

几次的搬移迁动,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暂时栖身,我终于习惯了“别时容易”的心情。

“别时容易”也许是从李后主“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脱胎出来的吧。但是,去掉了头尾,截出这四个字来,镌成图章,便仿佛多了一层讽喻。把这样的一方印记,一一盖在将要告别的心爱之物上面,那些在人世间流转于不同眷恋者爱抚之手的书画,也似乎是一个有沧桑的生命了,使人痛惜,使人不舍啊!

小时候有收藏东西的癖好,其实也是因为东西实在不多。在物质困难简陋的年代,往往一件东西可以用好多年,那从俭省而生的珍惜,最后也就成了一种对物件的不舍之情吧!

随着物质的繁盛多余,有时候不经意地舍弃一件东西之后,才发现,原来物质的富裕已经变成了对物的薄情了。

在许多以富裕繁华著名的大城市中,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各种尚称完好的家具、电视机、冰箱、质料细致的服装等,都被弃置路旁。我行走于那些街道之间,留恋于那月光下凄然被弃置的物件,感觉着一种大城的荒凉。是因为富裕,使我们对物薄情,是因为对物的不断厌弃、丢掷,变成了这城市中人与人的薄情吗?

工业革命以后的大城市真是荒凉啊!仿佛在繁华最盛的时刻已经让人看到了以后的颓圮,仿佛所有的富裕却是为了把现世装点成一个废墟。

我的不再收藏东西,我的不再保有太多东西,我的不再执著于情爱的缠绵,也许正是害怕着那对物对人的薄情吧。

我愿意,每一次告别一事,每一次告别一物,仍然有那“别时容易”的痛惜。有许多遗憾和怅惘,也有许多歉意和祝福。

大千世界,所有我们相遇过的物与人,容我都一一钤盖这“别时容易”的印记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透过钤有“别时容易”方印,“我”似乎能感觉到将心爱之物拱手让人的难以言喻的感慨,爱物如人的伤逝之情。

B 张大千的这枚“别时容易”的印章是从李煜的词作中选取的内容,有一层讽喻之情和沧桑之感。

C 富裕繁华著名的都市街道却有一种颓圮苍凉之感,这种感觉是源于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

D 文章以“容我都一一钤盖这‘别时容易’的印记”一句结尾,意在表达对相遇过的人与物挥手作别的潇洒。

E 本文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读后让人久久难忘,回味无穷。

2.文章引用了纳兰容若的词句“情到浓时情转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理解这句词的?(3分)

3.作者说自己现在不再收藏东西,请结合全文,说说其中的缘由。(4分)

4.作者曾说:“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有人也评价蒋勋的作品中有一股文人情怀。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回答小题。(共7分)

终南山    终南望余雪

王维    祖咏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终南阴岭秀,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积雪浮云端。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林表明霁色,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城中增暮寒。

注释:

①太乙: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天都:帝王的都城,指长安。

②阴岭:山北曰阴。背向太阳的山岭。

③林表:林梢。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终南山》的作者立足“中峰”,用阳光的浓或淡和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百态。

B 《终南望余雪》的作者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看到落日的余晖把树林的顶端照得闪烁发光。

C 两首诗都写了雪后初晴时终南山的山势之高和林壑秀美,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D 两首诗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点:王诗意境清新,有声有色;祖诗则意境清幽,朴实俏丽。

2.王维、祖咏两位诗人笔下的终南山共同特点是什么?他们各自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共8分)

①“诗仙”李白追求个性自由,性格傲岸,对权贵不习惯仰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

②孔子在《论语》中启发他的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皙是这样来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③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化用了《国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展现出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④诸葛亮以其忠诚和智慧赢得了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唐有杜甫在《蜀相》中感慨其“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宋有陆游在《书愤》中赞叹其“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⑤中国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妙句很多,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耳者,大梁人也。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

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而处。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余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说陈涉曰:“将军身被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嗔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陈余乃复说陈王日:“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①抵:投奔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嫁庸奴,其夫    亡:逃离

B 父客知张耳    素:平素

C 将军身被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坚:坚固

D 今独王陈,恐天下也    【解析】
瓦解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张耳故致千里客    富人公乘氏其女妻之

B 宦魏为外黄令   陈中豪杰父老说陈涉曰

C 张耳乃引陈余桑下而数之日    陈余然

D王不可    天下除残也

3.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

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用脚踩住小吏,使小吏受到鞭打。

B 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他两人,他俩也利用里正卫的身份,向里中的居民传达上边的命令。

C 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

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使断绝的子嗣得以延续,(您)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

D 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

我曾遍游赵国,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张耳从千里之外的大梁来到外黄,成为外黄富人的门客,还娶了富人之女为妻。

B 陈余的父亲曾与张耳结成刎颈之交,这成为了陈余、张耳能够共同患难的基础。

C 张耳、陈余主动请求追随陈涉起义,目的是能使被暴秦灭亡的诸侯国得以复立。

D 张耳为人沉着冷静,能忍小耻,做事不急功近利,陈余与张耳相比则略显浮躁。

5.分条概括张耳、陈余对陈涉称楚王这件事提出了哪些建议。(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