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父克勤“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注】(yǐ):古代的一种屏风。②燕兵起:惠帝定策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靖难(zhé):分裂肢体的酷刑,又名车裂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1403—1424)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克勤“空印”事诛         坐:犯……罪

B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行路:行走在路上

C遣人许以割地,延数日       稽:拖延

D帝忧惧,或劝帝他幸           幸:皇帝到某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方孝孺以才学闻名的一组是(3分)

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    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孝孺才学出众,品行端整。太祖在位期间,多次有人举荐他到朝廷任职,太祖也很欣赏他,但认为他的才干尚需磨练。直到惠帝即位,才召他任翰林侍讲。

B方孝孺政务能力强,是国之栋梁。平时惠帝经常向他咨询国政大事。朝堂上大臣们面奏讨论问题而不能决断时,惠帝有时就命方孝孺直接批示作答。

C方孝孺是名副其实的忠臣。燕军打到江北,他出谋划策,想要以割地求和赢得募兵勤王的时机。燕军渡过长江,他劝皇帝离开,并自告奋勇留下守卫京城。

D方孝孺有气节,是铁骨铮铮的硬汉。惠帝自焚后,成祖逼迫他草拟即位诏书,他且哭且骂,至死不从,最终受酷刑惨死,其宗族亲友受牵连被杀者有几百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2)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1.B 2.A 3.C 4.(1)方孝孺极力请求(惠帝)守卫南京城以等待援军,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即”“济”“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姚广孝)说:“南京城被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 成祖点头答应了。( “下”“幸”“ 颔”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行路:行路的人。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③写惠帝即位后,方孝孺才终于被召入朝廷任职。⑤概括方孝孺的文风特点。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他劝皇帝离开,并自告奋勇留下守卫京城”错,从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他没有劝皇帝离开京城,而是劝皇帝坚守京城以待援军,即使守不住,皇帝为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即”,即使;“济”, 成功;“死”,为……而死。(2)“下”,被攻下;“幸”,希望;“颔”,点头答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有一寸厚的页数。乡里人称他为“小韩子”(小韩愈)。 长大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方孝孺长期以彰明王道、实现天下太平为己任。父亲方克勤因“空印”案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才,应当让他的才干更成熟。”(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朝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方孝孺汉中教授之职,方孝孺每天给众儒生讲学毫不倦怠。到惠帝即位,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总是向他询问。惠帝临朝,百官奏事,群臣当面议论可否施行时,惠帝有时命令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示作答。燕王朱棣起兵,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第二年五月,燕军到达江北,惠帝下诏征集各地军队。方孝孺说:“事情太紧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许诺,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在长江上决战,胜负还是难见分晓的。”惠帝派遣庆成郡主(燕王的堂姐)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提议,燕王不听。惠帝命众将在长江上集结水军,但陈瑄率战舰投降了燕王,燕军便渡过了长江,时间是六月乙卯日。惠帝忧虑畏惧,有人劝他前往别的地方,谋划复兴。方孝孺极力请求(惠帝)守卫南京城以等待援军,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门被打开,燕军入城,惠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捕入狱。之前,明成祖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明成祖,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成祖点头答应了。至此,成祖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召方孝孺到宫中,悲切哀恸的哭声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成祖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罢了。”示意左右侍者给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成祖发怒,命令在街市中将方孝孺车裂而死。方孝孺慷慨赴死,时年四十六岁。方孝孺被杀,他的宗族亲友前前后后因此获罪被杀者有几百人。方孝孺擅长写文章,文风醇厚深沉、雄壮豪迈。他每写出一篇作品,全国便争相传诵。永乐年间,私藏方孝孺文章的人判死罪。方孝孺的门生王稌暗地里把方孝孺的文章编录为《侯城集》,因此后他的作品得以流传于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技术。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同时,作为新世纪的前沿学科和技术,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转基因产品的确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由此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释放后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疑虑、争论并不奇怪,但从本质上讲,目前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争论已经超越科学的范畴,更多的已发展演变为包括科技在内的社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外贸易问题,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尤为复杂。                  

(选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转基因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

B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可以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但这种传统的转基因技术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C转基因技术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生物体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生物技术。

D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各种局限,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同时还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论是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还是人类用改良作物的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这些过程实质上都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

B 自然状态下的基因转移通常是借助自然媒介实现,而转基因生物则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的产物。

C 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争论,这种争论已涉及到知识产权、宗教和政治等更多范畴。

D 现代转基因技术优于传统育种技术,它提高了基因转移的效率,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转移的基因中不包括不良基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且基因的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

B.尽管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终究因为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还是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与实际应用。

C.转基因生物与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不同,它可以按人类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

D.虽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使得转基因产品拥有了许多优点,但转基因产品的确还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因此,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曾说过,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20个字。(6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