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2)晏殊《浣溪沙》中表达惋惜和欣慰交织的情感并深蕴着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3)李白《蜀道难》中       _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太息”“燕”“黄鹤”“猿猱”“攀援”等。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5分)

2.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囚                    论:讨论

C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             决:判决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事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写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 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讲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有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鼓励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温家宝总理曾在美中关系协会举办的晚宴上恳谈做人的真谛。他说:“我是个很普通的人,从小母亲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四真’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四真”境界,给我们以启发。其实何止做人,做事不需“真”?说话不需“真”?对待他人要“真”,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真”,与环境相处和对大自然的探求何尝不需要“真”?真与丑相对,真与美相连,一切真的都是美的。“真”是条件。“真”是境界。“真”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需要“真”,我们追求“真”。

请以“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标题自拟;④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5分)

情景:云南某学生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就要开学了,父亲坚持要亲自送儿子去学校报到,被儿子婉拒了。

要求:①父亲说出坚持的理由,儿子的婉拒要有针对性和说服力;②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父亲坚持说:

儿子婉拒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