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①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 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1.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进行具体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首联:对战事惨败的悲痛;(2分)②颔联:对阵亡义军的悲悼;(1分)③颈联:对群胡骄横的悲愤;(1分)④尾联:对官军到来的悲切呼唤。(1分) 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分)描写了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2分)渲染了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哀痛。(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全诗,答题时应逐句分析诗句是如何体现“悲”字的。 试题分析: 2.此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野旷天清无战声”描写了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是借哀景抒哀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

他要有匠人的手腕又要有诗人的心灵

凡是艺术家都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只有诗人的妙语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创作也难以尽善尽美。

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语固不能有创作;

妙语来自性灵手腕则可以模仿。

A.③②⑤④⑥①     B.①③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⑤④⑥  D.①③②⑥⑤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与流浪儿童的问题相比留守儿童的问题绝非家长单方能力所能及这是一个比街头流浪者安置更为复杂的系统性社会问题政府部门也难脱干系。

B随着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近些年公共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保和各种民生项目上的投入已有大幅增加但尽管如此离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有较大距离。

C.据《人民日报》报道对于一南京女子因携带四罐奶米粉出境在海关被扣可能面临巨额罚款一事香港政府昨日回应称奶米粉不在限购之列海关扣留该女子属于错扣。

D.在吃什么都要命不吃更要命的情况下面对各种“舌尖上的风险”公众需要更权威、更可信的行政调查和科学结论至少对诸如“速生鸡能不能吃”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据销售渠道优势又爱打价格战的电子商务,“倒逼”着出版社给予其更高折扣,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多数出版社往往顺水推舟索性将书价越定越高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

B.据美国“自由灯塔”网报道2月12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前数小时两架俄罗斯图-95战略轰炸机挂载核弹抵近美太平洋关岛基地飞行。此新闻已被证实纯属骇人听闻

C.发泡餐具从14年前“被枪毙”到如今“被重生”有关部门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权威说法前后矛盾而且全振振有词这对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D.对于重大新闻事件传统媒体已基本能够做到有闻必录了。但其反应还不够迅速往往只是在其将近尘埃落定的时候才敢亮出自己的观点发出比较响亮的声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也。景历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牍工草隶。为海阳令政有能名。

陈武帝镇朱方素闻其名以书之。景历对使人答书笔不停辍文无所改。帝得书甚加钦赏即日授征北府中记室参军记室。

衡阳献王昌为吴兴太守帝以乡里父老尊卑有数恐昌年少接对乖礼乃遣景历辅之。承圣中还掌记室。武帝将讨王僧辩独与侯安都等数人谋之景历弗之知。部分既毕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及受禅迁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

文帝即位复为秘书监舍人如故。以定策功封新丰县子累迁散骑常侍。文帝诛侯安都景历劝成其事以功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常侍、舍人如故。

太建五年都督吴明彻北侵所向大破周梁士彦于吕梁方进围彭城。时宣帝锐意河南以为指麾可定景历称师将骄不宜过穷远略。帝恶其沮众大怒犹以朝廷旧臣不加深罪出为豫章内史。及吴明彻败帝追忆景历前言即日追还以为征南鄱阳王谘议。数日迁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复本爵封入守度支尚书。旧式拜官在午后景历拜日适逢舆驾幸玄武观在位皆侍宴帝恐景历不预特令早拜其见重如此。

卒官赠太常卿谥曰敬。十三年改葬重赠中领军。祯明元年车驾亲幸其宅重赠景历侍中、中抚将军谥曰忠敬于墓所立碑。

景历属文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应机敏速为当时所称。有文集三十卷。

(选自《南史·卷六十八·列传五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书之       要:邀请

B.记室  领:兼任

C.所向捷  克:战胜

D.景历称师将骄  老:年迈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蔡景历“善尺牍”的一组是(  )

素闻其名以书要之

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

辞义感激事皆称旨

谥曰忠敬于墓所立碑

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

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景历年少时英俊清朗具有孝顺的品行家贫好学善文辞善写草书和隶书。善文辞这一长处成为他以后步入仕途的有利条件。

B.由于陈武帝的信任蔡景历被派辅佐衡阳献王陈昌他还参与了讨伐王僧辩的计划的制订并起草征讨檄文内容都符合武帝的旨意。

C.蔡景历有为政才能深受皇帝器重。担任海阳令时就以能干著名。太建五年皇帝特意下令更改蔡景历封官时间以便让他参加宴饮。

D.蔡景历死在任上追赠太常卿。后来又两次追赠祯明元年皇帝车驾亲到他的宅第,并在墓地为他立碑,这些都是为了表彰他尽忠国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以乡里父老尊卑有数恐昌年少接对乖礼。(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恶其沮众大怒犹以朝廷旧臣不加深罪。(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