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王国维的忧郁 苏珊·桑塔格认为本雅明是个深具“深刻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王国维的忧郁

苏珊·桑塔格认为本雅明是个深具“深刻的忧郁”气质的人。她极细腻地分析了这种气质:身体孱弱、性喜沉思、敏感孤僻、行为古板、隐藏的激情等等,并与本雅明的作品及生平对证,文字透出一种让人感伤的宿命色彩。我眼前出现的影像,却是我国一代宿学王国维。

两人的确有一定的可比性,都生在国运飘摇、战火连绵的时代。本雅明身为犹太人,纳粹横行时,仍苦留在他认为是文化阵地的欧洲,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发生后,本雅明自杀在逃亡的路上。而王国维,沿着这气质一路行来,其悲剧的结局,似乎也是注定了的。

忧郁沉潜的气质决定了王国维选择研究的方向。

1898年王国维再次乡试落第后到上海谋生,利用工余学习新学。“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王氏忧郁的禀性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一拍即合,但是最后收获却是“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理智上虽接受了西方思想,感情上却与中国旧文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生方向反而更加彷徨。接下来填词成功使他在文学中找到了乐趣,遂转向文学研究;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欲为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多而知力寡;欲为诗人,则又苦于感情寡而理性多,所以愈加苦闷,在文学、哲学之间徘徊不,不能决定专攻方向。1909年王国维转向戏曲研究。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打破了他怡情弄性的生活。跟随罗振玉流亡日本京都之后,处在漂泊异乡、家国无望的时期,内心之苦闷显而易见。罗振玉此时起到了精神导师的作用,他坚定地告诉王国维:“士生今日,万事无可为,欲拯此横流,舍反经信古末由也……期与子共勉之。”王国维如闻雷击,觉得自己从多年的蒙昧中苏醒。以前觉得济世无门,才灰心于文学、戏曲研究。现在罗振玉指出道路,让王国维看到了他一直苦苦追索的人生价值所在,为了道统(儒家传道系统),他毅然抛弃哲学、文学、戏曲,坚定地转向经史考证。

性格忧郁的人喜好译解神秘的事物。王国维沉入甲骨残片的破译中后著《殷周制度论》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流露出怅望周孔的感伤。他努力在断瓦残片之中辨认着中国文化的昔日身影。在上海时曾与学生庄敬严肃地演习古礼亲自设计搭盖“芦殿”叹之为“极美之事”。“五四”以后王国维面对文化无法挽救的陨落蓄起了辫子摆出世人皆废我独持的悲壮姿势这与他最后走向死亡已不远了。

忧郁的人行事刻板他们是自剖的大师,毫不宽容、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惩罚。

王国维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用自己迷恋的悲剧形式遽尔撒手,让后世之人去深哀痛惜和费心猜度其缘由。1923年王国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由一个秀才荣升为“帝师”。他深感溥仪的知遇之恩寄望于溥仪励精图治、重振朝纲但天下共和大势浩浩汤汤溥仪自己也旦夕不保这使得王国维思想上陷于绝望。1924年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先藏于日本公馆后又移居天津张园苟安一时。此时王国维作为溥仪册封的命臣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便约罗振玉等同沉神武门御河,后因家人极力阻拦、严密看守未果。中国士大夫自古名节观念极重,王朝更替时,必有一批士人眷恋旧朝,甚至以死相抗,传统价值观往往使这样的士人青史留名。既然没有死成,王国维在心理上便觉得名节有亏,遗书中说“只欠一死”,应当是指此次自杀行动。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天将变色,王国维眼看溥仪不保,猜测北伐军一旦进京,自己的一场大辱在所难免,自杀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苏珊·桑塔格说:“他带着所有残篇断简、他的抗议态度、他的沉思和梦想、他的无尽的忧郁和他向下望的双眼,将在最后审判面前,对他所占据的全部位置和一直到死对精神生活的捍卫,做出辩护。”这同样适用于王国维。这些忧郁的天才总是过分敏感,莫名地痛苦,最终为他们的忧郁气质和天才的某种偏蔽所累,走着一条近乎宿命的长道,直至上苍收走了他们。而这也是注定了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王国维和本雅明生在同一时代。本雅明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爆发后在逃亡中自杀;王国维自杀,跟传统中国士大夫极为重视的名节观念有关。

B王国维选择研究西方哲学是由他的气质决定的。然而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法割舍理智与感情形成激烈冲突最终无法接受西方思想人生方向更为迷茫。

C.罗振玉认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想要救世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重返经典古籍研究。这对于王国维触动极大于是他决定为了继承儒家道统而考证经史。

D.王国维沉迷于甲骨残片的破译实际上是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无法挽救的现实,他蓄起辫子,以这样一副悲壮姿势反抗新文化。

E作者认为王国维不能认清共和大势只是单纯捍卫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因为性格中的忧郁气质过分敏感与天才的某种偏执进而导致了他的自杀。

2.文章主要写王国维却又从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王国维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国维治学方向经历了哪几次转变?结合实际谈谈王国维治学道路的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①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着眼点在“忧郁”,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她对于“忧郁气质”的分析总领了全文。(2分)②一开始写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是为了由本雅明过渡到王国维,使行文自然巧妙。(2分)③二人身世、气质、选择、结局均相似,二人比照着写,互相映衬,更能突显王国维的人物形象。(2分) 3.①王国维受传统价值观中名节观念的影响极重,曾在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后以死相抗,他认为那时就应该一死谢国,因自杀未遂,名节有污,必当赎回,所以称“只欠一死”。(2分)②“世变”:应指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清王朝岌岌可危,即将改朝换代。(2分)③“再辱”:王国维曾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又猜测北伐军进京后,自己必将再受大辱。(2分) 4.①王国维治学方向经历了四次转变:哲学,文学,戏曲,经史考证。②正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把握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王国维治学过程中多次转变,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对象,正是由于对自身特征的了解,对自己不利和有利因素的正确把握。做大学问首先在人生价值观的确立。王国维治学由哲学而文学,是因为研究西方哲学在感情上与中国文化形成了尖锐矛盾;灰心于文学、戏曲,是因为济世无门;最终转向经史考证,是为了继承中国文化的儒家道统。(概括2分,启示正确2分,能依据文本、简单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论证即可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A.“生在同一时代”错。E.“不能认清共和大势,只是单纯捍卫自己的精神生活”错误。B.“最终无法接受西方思想”错误。 试题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为写主要人物而写了另外的人物,一般是为了对比或衬托。根据文章内容,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着眼点在“忧郁”,而本文重点就是写“王国维的忧郁”,由此可分析出照应标题、呼应结尾、总领全文以及引出下面对王国维的介绍等作用;此外,这样写更能突出王国维这个人物形象。 试题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抓住几个关键词如“只欠一死”“世变”“再辱”。本题的有效答题范围在第七段,传统价值观使得他想以死相抗朝代更替,但没有死成,自然就说“只欠一死”;而“世变”指的就是朝代的变更;“再辱”是指“猜测北伐军一旦进京,自己的一场大辱在所难免”。由此答案就比较明确了。 试题分析: 4.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王国维治学方向的转变主要集中在第四段。而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应该从其转变入手,因为王国维对自己的不同认识,所以才多次转变。由此可以得出观点:正确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另外,这种转变也反映其人生观的转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并点评下面一则新闻要求语句简明是非分明,50字左右。(6分)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几天前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巡视时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由于没能“人赃并获”气愤之余颜先生把这事发到了微博上微博说:“今日,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都得剁你的手。”网友纷纷谴责该游客“太缺德”,甚至扬言要“人肉”此人。颜先生也坦言,希望借此提醒更多人注意保护文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前不久我向书法界一位同龄朋友讨求“静水流深”四个字,他坦诚地说:我不敢写这四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

那是什么呢?一时难以琢磨透彻所以怎能轻易落笔

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

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朋友说但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

一般来说有多深的功夫多深的悟性才敢写多深奥的

A④①⑤⑥③②     

B.①②⑤⑥③④

C.①⑥③②⑤④

D.④⑤①⑥③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会儿你不能去找他他正在考场考研究生。

B.记者获悉荆州市总工会将开展农民工“顺利平安返乡返岗”系列服务活动为农民工提供订票服务。截至发稿时市总工会已为返乡农民工集中购票近一万余张。

C1月23日旨在致力于战国秦汉简牍研究、整理、保护的“荆州市简牍研究所”在市博物馆成立这必定为更好地诠释、传承优秀文明做出应有贡献。

D.一些作家急于求成缺乏“坐冷板凳”的精神以出版发行为目的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其作品缺乏对人性的深度和广度的反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个才思敏捷、勤于思考、喜欢钻研的学生,尤以理科见长,同学们一般都是按老师讲的解题方法做题,他却常常独树一帜寻找到一些更加便捷的解题方法。

B.自古以来埋头故纸堆中皓首穷经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以之为乐甚至以之为荣者多矣但资先生却明确地表示要“感时”即要关注我们的社会关注时代生活。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同学意外地在杭州西湖畔萍水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别提多高兴了。

D.这是一个脏、乱、差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不负责任小区内非常混乱闲杂人员随便出入楼道里贴的像牛皮癣一样的各类小广告琳琅满目业主们怨声载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顾笃璜:留住昆曲的原汁原味

顾笃璜是江南著名的顾氏家族后人。他的高祖顾文彬喜好书画收藏晚年建造了苏州园林之一的怡园并修建了过云楼用于书画收藏。“过云楼顾家”由此出名。到顾笃璜的祖父顾麟士这代,过云楼的收藏以及文化事业都达到巅峰。

在顾笃璜的眼里,顾家的知名度主要在文化方面。“论经济实力,苏州有钱人家多得是,顾家算不上什么。顾家主要是搞收藏,并利用收藏搞社会活动。”顾家藏书画,用来教育子孙,每10天拿出来一次给后辈讲解书画的好处。另外就是让有才能的画家来临摹还给穷画家提供生活费,“待遇和账房先生一样。”后来又在过云楼藏品的基础上办起怡园画社。

顾家的优雅生活被抗日战争粗暴地打断。抗战时顾家逃难到上海。等战争胜利后回到苏州大家族已经四散。

1946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至苏州拙政园,学校设有艺术教育系。家学深厚、爱好美术的顾笃璜去报考,第一志愿是美术,却被第二志愿戏剧录取了。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给了顾笃璜几个选择,可以继续读书,或者去北京,也可以留在苏州。他选择了第三条路。1955年他成为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也是从这时起他生命的重心转向了昆曲。“小时候我对昆曲有点印象就觉得这种艺术形式非常美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还知道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但真正接触是从事了这个工作以后。我并不迷恋昆曲研究昆曲完全出于一种责任感。我自以为美术上的成就比戏剧还高一点为了昆曲我把美术放弃了。搞美术的人很多,搞昆曲的人太少了。”

1957年顾笃璜辞去官职到戏曲研究室工作。他搜集民间戏曲资料把老剧本都印出来。没有经费就先把资料印出来卖给各地图书馆赚了钱再印。顾笃璜的一生都在守着一个梦:保护最纯正的昆曲遗产。1982年在他的倡议下苏州重建昆剧传习所。随着老艺人日渐凋零他把重点放到了抢救剧目和表演手法上。

2001昆曲被宣布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后国家对昆曲的保护给予了高度关注苏州建了昆曲博物馆。如今最让他担心的是“戏都被改得变了样”。像一些“新派”的昆曲剧目顾笃璜认为“应该允许存在”,这是“迎合时,用某些昆曲元素创造出的一个新品种”但要说这就是“原汁原味”“保护遗产”,他直摇头。

“比如《游园惊梦》,原来的表演,杜丽娘见到柳梦梅马上用手遮住脸,柳梦梅想看她的脸,用袖子压下她的手,她立刻又换了一只手来遮住。柳梦梅拉她,她不肯走,但心里又愿意,就把袖子垂下,让柳梦梅牵着她的水袖,半推半就。可现在改编的《游园惊梦》,杜丽娘坐到了柳梦梅的大腿上。这不是改进,是‘改退’。”

“为什么要抢救最传统的表演手法?”这是顾笃璜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坚持。“昆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就是唱念做打,而不是其剧本或者曲谱。比如兰花指,这是从文人执笔的动作来的,所以着力点在中指,其他手指都是松弛的。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录像都不会了解,老先生讲了才知道。昆曲有各种化妆方法,可现在一律是浓妆。杜丽娘一起床,就是满头珠翠,难道她戴着这些东西睡觉的?都不合理。还有演员涂口红,涂成‘血盆大口’,这是从好莱坞学的,中国女性是‘樱桃小口’。这是不是该恢复?现代人是想看纯粹的昆曲还是百老汇化的昆曲?肯定是前者。”

笃璜一直在为昆曲忙“我一生都没有旅游过,只去过庐山和雁荡山,都是演出时当地招待的。”有人称顾笃璜是“江南最后一个名士”,他摇摇头:“士有‘隐士’的意思,是出世,而我是入世的。”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顾笃璜家学深厚他的祖上在书画收藏等方面卓有建树。家庭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让顾笃璜从小便对美术和昆曲等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B抗日战争的爆发让顾笃璜曾经富裕的大家族变得四分五裂。迫于生计顾笃璜回到苏州之后选择了报考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艺术教育系。

C.顾笃璜安土重迁他留在家乡苏州把生命重心投在了昆曲研究上。为了保护最纯正的昆曲遗产他搜集民间戏曲资料翻印老剧本并重建了昆剧传习所。

D.抢救传统剧目是顾笃璜昆曲研究的一个重点但他并不因此而全盘否定那些迎合时代用某些昆曲元素创造出的“新派”的昆曲剧目。

E.顾笃璜潜心昆曲研究,心无旁骛,被人称誉为“江南最后一个名士”,但他并不接受这样的称誉,觉得自己入世的行为不符合“士”的标准。

2.顾笃璜走上昆曲研究道路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顾笃璜在昆曲研究方面有哪些主张?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顾笃璜既然自以为在“美术上的成就比戏剧还高一点”但为了昆曲又放弃了美术这实在有些遗憾。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