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吴恩裕:“歪打正着”的红学家 王 坚 提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吴恩裕:“歪打正着”的红学家

王 坚

提起吴恩裕先生(1909-1979)很多人就会想到他的著名红学家身份。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这位“海归”政治学博士从事的老本行、最为心仪的研究对象并非红学而是钻研了多年的拥有骄人成绩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他后来一直想从红学中抽身回来重新做他的老本行。“文革”后他确实得到了机会,可惜的是,最后他却终究未能回到这片园地。别人称他为“红学家”,他只是多次自嘲:“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1933年吴恩裕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1936年他考取公费留学生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吴恩裕的导师拉斯基教授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不但指导他完成论文还关心他的生活、职业前途等。他在拉斯基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哲学、伦理和政治思想》被拉斯基誉为“我迄今见到的最短的、最好的论文之一”。1939年他取得博士学位拉斯基愿意为他推荐出版博士论文并介绍他去美国任职。然而,吴恩裕却决定回国。

回国后,他在重庆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讲义,并著有多部政治思想学著作。正当壮年的他意气风发,一边从事研究,一边又试图以其所学,为中国的民主宪政出力。他在当时著名的《观察》周刊、《世纪评论》《东方杂志》上发表政治学专论。

1952年政治学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吴恩裕作为从业者之一显然受影响。这是他离开政治思想,“躲”进“红楼”的时代大背景。然而除此之外他做这样的选择与他个人遭遇的不顺也不无关系。随着院系调整他由北京大学调到北京政法学院事这门课的教学研究的条件大不如前。作为政治学巨擘拉斯基的弟子,他不免有一点点心高气傲,这对他当时的处境而言并不利。

他曾经被暗中栽上“对组织不满”“有反动言论、反动活动和反动著作”等莫须有的罪名。1958年他个人被宣布为“个人名利思想的典型”“资产阶级白专道路的代表”他的文章《论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也受到批判。他曾经有过机会去做他的老本行除人民大学想调他外北京大学三次通过组织手续要调他去担任专职或兼职教授。但是他所在的学校却拒绝批准。对此吴恩裕只得徒唤奈何。

吴恩裕在《曹雪芹丛考·自序》中有过这样的交代:《红楼梦》一书,他年轻时就读过,但兴趣并不大;只是王国维、胡适对曹雪芹的考证,才引起过他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变化,自己三十多年从事的专业不能继续做了,心情的苦闷可想而知。恰好,那时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相继出版,它们引发了自己年轻时曾经有过的对曹雪芹的兴趣——于是,从1954年起就下决心写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曹雪芹传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吴恩裕在干校期间尽管一只眼睛失去了光明但仍以熠熠生辉的目光不光在拨弄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残编断简时常有惊人发现;更有意地注重实地考察,收集各种流落民间的蛛丝马迹,以期从中发现有关曹雪芹的各种陈年往事。后者,也正是吴恩裕治红学的独特之处。他珍视口头传说,北京西郊的香山,江南各地,都有他为实地考察和体验而留下的脚印。他跑野外、搜资料,勤奋读书,他考证出很多曹雪芹新的生平资料,其中不少有实物为证。他所用的方法和结论,或许到现在仍有人不断质疑,如周汝昌就这样说他:“恩裕兄为探研雪芹,一腔热诚,全力以赴,世无第二人。因心太切,意太痴,遂为妄人所乘,将伪造‘资料’向他‘炫示’,吊他的胃口。他太天真,识辨力又不足,一概深信不疑,又不喜听友人忠直之言,于是在学术上受到损伤。”他对于红学界的贡献与影响,却是公认的。

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同行徐大同说:“我去吴先生家拜访近十次每次谈得最多的,都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吴先生心目中,政治思想史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他在做不了老本行的情况下,没有一味地悲哀叹气,而是另辟蹊,进入一个对他来讲属于全新的研究领域从头开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值得佩服的。他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开拓,体现出一个学者应有的本色。”

(《名人传记》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吴恩裕是一个“特殊的红学家”因为在1949年以前吴恩裕本来是一个成名已久的政治学家而且发表了很多著名的政治学专论。

B.从政治学家到红学家吴恩裕的这种奇特经历使读者感到了他的某种无奈看到了他的苦闷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位学者的坚持与开拓。

C.红学是他不得已之下的一种寄托他却能把它经营成为自己的一种事业。他说“歪打正着”,含有自嘲,更主要的是含有比别人幸运的因素。

D他研究红学的方法和结论一直有人在质疑否定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就认为他太天真识辨力不足又不听友人忠直之言于是在学术上受到损伤。

E.文章结尾引用徐先生的话表明吴恩裕对政治思想史老本行的热爱又能在新领域成果突出表现了一位学者孜孜以求、开拓进取的崇高品质。

2.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吴恩裕由政治学转向“红学”研究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恩裕在“红学”研究方面有哪些贡献和影响?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吴恩裕更适合研究哲学和政治学有人认为他更适合研究“红学”。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E得3分,答B得2分,答C得1分,答A、D不给分。 2.①时代背景:政治学在中国消失了,中断了他的政治学研究。②个人遭遇的不顺:随着院系调整,他由北京大学调到北京政法学院,从事这门课的教学研究的条件大不如前;工作调动受阻无法做他的老本行;他本人受到莫须有罪名的迫害。③个人的兴趣:周汝昌、俞平伯的红学研究的相继出版,引发了他年轻时曾经有过的对曹雪芹的兴趣。(每点3分,答对2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研究曹雪芹生平,有意地注重实地考察,收集各种流落民间的蛛丝马迹。②在实物考察方面成果显著,考证出很多曹雪芹新的生平资料。③他珍视口头传说,注重搜集曹雪芹的逸事。(每点3分,答对2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我认为他更适合研究哲学和政治学。理由:①他在清华大学学的是哲学,留学英国跟导师拉斯基学习政治学,有哲学和政治学的专业背景,且受到导师的器重。②回国以后他发表了很多政治学专论,编写讲义,并著有多部政治思想学著作,成果丰硕。③从事“红学”研究后不忘政治学,与政治学专家徐大同经常谈论西方政治思想史。观点二:我认为他更适合研究“红学”。理由:①他研究红学始于1954年,基于兴趣,更主要是为探研曹雪芹,一腔热诚,全力以赴,世无第二人。②进入一个对他来讲属于全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开拓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③他研究红学的方法独特,对于红学界的贡献与影响,却是公认的。他的红学家身份广为人知。(观点鲜明得2分;理由充足得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A.原文说1952年以后院系调整,他由北京大学调到北京政法学院,之前一直从事政治学研究。D.文中说“或许到现在仍有人质疑”,并不是“否定”。C.“幸运”一词不准确。 试题分析: 2.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准确解答此题,先要找出原文中相应的答题范围,即文中的第4、5、6三段,对这三段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还要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的提示作用,比如第4段“然而,除此之外,他做这样的选择,与他个人遭遇的不顺也不无关系。”可看出个人遭遇也是原因之一。 试题分析: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先审清题意,“红学”研究方面是答题范围,答题范围是第7段,最后一句“他对于红学界的贡献与影响,却是公认的”相当于总结句。要想得出全部答案,必须把此段分层,概括层意。 试题分析: 4.本题考查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考生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论证。任选一个方面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火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些著名的峡谷深度达两千至五千英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迄今为止在全世界山脉中所见到的最迷人的风光。

由于峡谷中到处布满崎岖不平的小道

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奇异迷人的风光

却不是阴冷潮湿而又险峻难达的峡谷

美丽的小河在峡谷中尽情流淌

峡谷虽然深度惊人

⑥它们依然是登山运动员们从肥沃的低地通往结冰的源头所喜欢的路线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⑤③①⑥②

C.⑤①③④⑥②         D.⑤③②①⑥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的雾霾天气持续了近一个月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委员会副主任说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在于控制好那些尾气超标数十倍的车辆。

B.2012年是乌鲁木齐的“民生改善年”,我市八个调研组分别深入到各区县、社区和居民家中,听取群众意见,充实、完善和修改为民办实事的具体方案。

C面对每逢节日快递运力紧张的局面我国快递业应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本地化比例将采用加盟模式的民营快递企业转型为自营为主的模式。

D.俄罗斯近日发生陨石坠落事件陨石坠落引发的强烈冲击波导致近300栋房屋破损约1 200人受伤不过伤者所受的多为碰伤、划伤等轻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别看这位教授振振有词的演讲只有半个小时讲稿却是以几十年的学养做根基在做了大量的社会调研研究几十个经典案例后经过多次修改写成的。

B.诺贝尔奖不是功劳簿更不是终身成就奖它本应激励精英们不断探索但是个别得过奖的作家后来创作的作品竟到了文不加点的程度。

C.他们熬着通宵买回的只是一张薄薄的车票虽然筚路蓝缕但那张薄薄的车票承载的不仅仅是在外辛劳一年的乡愁,更多的是对于团圆的期盼。

D朝鲜在北部地下核试验场悍然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虽然美韩此前宣称可能以特殊方式遏制朝鲜进行核试验但终因投鼠忌器而作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

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谷超豪却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1946在浙江大学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开始了研究数学的历程。因为才华出众他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里叶分析专题讨论。从两位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8年到1956年谷超豪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在苏步青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学研究生涯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现出数学方面创造性的才能迅速成为苏步青领导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学术骨干。

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瑞艾特曾经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这样介绍谷超豪:“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米尔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先生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

这段话是对谷超豪数学人生的精妙写照。谷超豪正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1956年正当谷超豪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的时候他却敏锐地看到尖端技术发展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满足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毅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偏微分方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中来。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选用的方法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做出了贡献。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谷超豪说。

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设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在复旦大学的师生心中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边学边教”经常把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1959他从莫斯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根据国家需要开展了与超音速流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及数值计算的研究。他边学边教开设了空气动力学和差分法的新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力学和数值计算方面的新生力量,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李家春、郭柏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每当他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并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后,他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推上这一领域的前沿,而自己又去开拓另一个更新的领域。上世纪60年代初谷超豪率先解决了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平面超音速机翼绕流问题比美国著名数学家Schaeffer等人的相应结果早了十几年。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李大潜院士在这一领域里建立和发展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局部解理论并在美国出版了专著。

当年我的老师苏步青对我说我培养了超过我的学生你也要培养超过你的学生。”谷超豪说,“如今回首,我,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节选自《走近院士谷超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大学期间谷超豪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从他那里谷超豪不仅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B.在学术研究方面谷超豪具有的独特、高雅、深入和多变的工作风格受到国际科学界人士的赞誉,他被认为是很有成就和影响力的数学家。

C谷超豪在数学方面有创造性的才能他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的独到研究使他很快成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骨干。

D.谷超豪在导弹研究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他将数学应用于导弹研究为导弹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是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技术精英。

E.本文通过记述数学家谷超豪数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几个片断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和悉心培育新人的精神品质。

2.为什么说谷超豪学术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谷超豪的认识,谈谈“学理”为什么不能“轻文”?(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