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像天使一样死去 周海亮 从进入集中营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像天使一样死去

周海亮

从进入集中营那天,她就知道她必将死去。

甚至,从被赶上列车,她就知道她必将死去。她无数次听过集中营的故事:魔鬼般的士兵,黑暗的毒气室,堆积如山的尸骨,臭气熏天的焚尸炉……世界像墓地般寂静,天空飘落着死人的灰烬……列车像拴在一起的棺材,咣当,咣当,坚定地奔赴死亡。外面冰天雪地,车厢里却热得发狂。不断有人死去,闷死,热死,病死,吓死,死去了,尸体或被焚烧,或被抛上铁轨,任列车碾成肉酱。

她们本该被处死,可是突然,她们有了生的机会。集中营里多出一个工厂,制造前线吃紧的钢盔。她们站在院子,任士兵像牲口那样挑拣。士兵将看似虚弱或者生病的女人赶到墙角,然后,当着她们的面,一个一个射杀。她们那般温顺,温顺到枪声响起,立即听话地倒下,没有哀嚎,没有挣扎,没有抽搐。那里有她的姐姐,她看着姐姐,看着,看着,看着,姐姐就消失了。然后她们来到车间,她看到骷髅般的钢盔堆成了山。每天都会有人死去。闷死,热死,冻死,病死,吓死,被士兵杀死。每天,早晨,她们都会站到院子,任士兵挑选。她们的身体逐渐变成一样的枯瘦虚弱,她们的脸色逐渐变成一样的苍白灰暗。被射杀的女人越来越多——她们那般虚弱,那般苍白——士兵们绝不会让她们多浪费一粒粮食——那么多年轻健康的女人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进来。

她们制造出世界上最坚固的钢盔。她们保证子弹不能将任何一只钢盔射穿。这是她们得以活下来的唯一保障。

钢盔被送上前线,助士兵打胜仗。士兵打了胜仗,更多的同胞被杀害,更多的女人被送来。送来的女人生产出更多更坚固的钢盔。更多更坚固的钢盔再一次抵达前线。很多时,她想,她其实,她们其实,正做着不可饶恕的罪恶事情。可是她想活。她们都想活。哪怕多活一天。哪怕多活一时。她和她们,说服不了自己。

与她同时进入集中营的女人越来越少。她们无奈地将自己透支,然后被枪杀,焚烧,一把灰撒得到处都是。她们太过虚弱,虚弱到抱不动一只钢盔。她也虚弱。但是,她有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一些。最起码,她有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比其他女人更健康一些。

因为每一天,她都要偷偷化妆。

用了自己的鲜血。

她咬破手指,将鲜血抹上嘴唇,抹上脸颊。她有了虚假的血色,有了健康的色彩。士兵的目光无数次划过她的脸,却每一次都没有停留——只要士兵的目光在哪个女人的脸上停留超过一秒钟,那个女人就必将死去。那是来自地狱的目光。

战争是罪恶的。士兵是罪恶的。她也是罪恶的。她知道。

似乎她的血越来越少。一开始,她咬手指。后来,她咬手腕。再后来,她咬所有可以放出鲜血的地方。有女人发现她的作法,开始效仿,于是,第二天,很多女人的脸,便有了红艳艳的色彩。可是仍有人被射杀。——前线的士兵势不可挡,被送来的女人越来越多。车间里,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工人。

这样的日子延续了两年。终于,与她一起前来的女人,只剩下她和一个女孩。焚尸炉每天都在焚烧尸体,她想那些皮肉烧焦的臭味,会在这里弥漫一百年。

终于战争要结束了。她们得到消息,明天,盟军就会打到这里。当然,盟军到达以前,她们将会被集体射杀。

这结果,其实,她早就预料到。

她熬过两年,终于熬到了死。她放光身体里所有的血,终于熬到了死。她说服自己不要恐惧,然而,她说服不了自己。

她躺在光光的床板上,旁边,睡着那位年轻的女孩。女孩身患重病,即使不被射杀,她也将很快死去。突然女孩笑了。她愣住。这是她第一次听见女孩的笑声。

她摇醒女孩。她问她笑什么。女孩说,我梦见自己变成新娘。我穿着雪白的婚纱,我的嘴唇红得就像刚刚采摘的樱桃。我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呵,我是天使……梦里的女孩成为新娘,成为天使,可是她呢?每天她也在努力打扮自己,却只为生产出更多更坚固的头盔,然后将她的同胞,推向死亡。

这可耻。这不可耻。这可耻。

突然她想漂亮地死去。像梦中的女孩那样漂亮地死去。既然她靠血色多活了两年,为什么,她不能靠血色死去一次呢?

清晨,她唤醒所有的姐妹。她说让我们漂亮地死去一次。像新娘那样死去。像天使那样死去。

她活了下来。尽管她们被赶到院子,周围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枪没有响,士兵们匆匆逃离。然后,朝阳里,她看到一辆辆装甲车从天而降。

……

放过她们的,是集中营里的最高长官。他嗜血成性,杀人如麻。可是那一刻,他说,当看到她们用鲜血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他害怕极了。他必须留她们一条生路,他不能够射杀从地狱里逃出来的天使。

他是站在绞刑架上说出这句话的。尽管他罪恶滔天,但那天,他努力将自己打扮得英俊。  

(选自((小说月刊》2013年第8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描写集中营的语言颇有特色,大量的短句,比喻、反复等修辞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沉重压抑,和小说的情节紧紧契合。

B.在同伴们不断被射杀时,“她”却靠用鲜血化妆的办法活了下来,这一悬念的设置使情节顿生波澜,震撼人心。

C.小说开头女人们温顺地被射杀和结尾女人们用鲜血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她们反抗意识的觉醒。

D.“她”听年轻女孩说梦见自己变成天使,使“她”开始意识到两年来助纣为虐的罪恶,并毅然做出像天使那样死去的选择。

E.小说结尾,集中营最高长官在绞刑前努力将自己打扮得英俊,反映出人性的光辉最终战胜了邪恶,成为小说情节的高潮。

2.小说中的画线部分“这可耻。这不可耻。这可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她”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有人说小说中用鲜血化妆的情节不合情理,削弱了小说的感染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选A得3分,选C得2分,选E得1分,选BD不得分。 2.①这段话运用反复手法,表现主人公内心痛苦的反思和挣扎。②可耻是说她生产头盔将同胞推向死亡,不可耻是说这是她为了活下去的无奈选择。③小说借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深化了反思人性的主题。(每点2分) 3.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用鲜血为自己化妆保住性命。②有深刻的反思精神,在制造头盔时内心痛苦挣扎。③有尊严,有勇敢的精神,当得知会被集体射杀时组织姐妹们漂漂亮亮地迎接死亡。(每点2分) 4.(4)不同意这种说法。(1分)①从情节看,用鲜血化妆是在集中营中求生的唯一办法,两年间放光自己的血和生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相契合。推动了情节发展。(2分)②从人物形象看,用自己的鲜血化妆更突出了主人公被迫害的残酷,烘托了人物形象,表现其强烈的求生欲和对尊严的追求。(2分)③从主旨看,这一情节的安排更加深刻地批判和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强化了主题。(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E项错在:小说的高潮部分应该是女人们化好妆迎接死亡;B项错在:没有悬念的设置;D项错在:“她”在两年间一直反思和自责而不是听到这事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罪恶。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考生答题时先要点明句子所写内容,然后指出该句所用手法,总结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即可。本文画线句子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说是心理描写;内容上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无奈和反思,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旨的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她”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解题思路可分四步: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文中“她”的形象特点比较鲜明,考生可按上述思路梳理原文,整理相关情节,即可得到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分析时要结合小说的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来解答。如果能够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小说的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就是合理的,必不可少的;反之,如果不能突出人物形象,对小说的主题表达可有可无,也不能推动情节发展,那么就是不合理的,要舍弃的。本文用鲜血化妆保命的情节无论从人物塑造、小说主题表达,还是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必不可不少的,因此是合理的。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子:“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  (《论语》)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                      。”(韩愈《师说》)

(3)既见复关,                      ,体无咎言。                (《诗经·卫风·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

[元]盍西村

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今年九分办。厮追攀,渡头买得新鱼雁。杯盘不干,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

【注】官课:指上缴官家的租税。九分办:免去一分赋税,按九成征收。   

1.开篇“绿云冉冉锁清湾”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6分)   

2.结尾“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语调轻松却带有深意,请加以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绍斌,汾州人。仕河东刘钧为佐圣军使,戍辽州。周显德四年,领五十骑来归,钧屠其父母家属。

宋初,随崔彦进征李筠,攻大会砦,破之,以功迁龙捷指挥使。又败筠于泽州荼碾村,筠退保泽州,绍斌凿濠围守,流矢中左目,前军部署韩令坤以其事闻。及太祖召见于潞州,绍斌杀晋军益众,夺其铠甲。又从讨李重进于扬州,壁城南,围三日,城溃,斩首逾千级。会全师雄寇神泉,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时汉、剑道梗,因赖以宁。

至道元年,领徒入蕃讨贼,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橐驼二万计,马以给诸军之阙者。捷闻,手诏嘉谕之。数部金粟帛诣灵武、清远。远人砻服不扰。未几,皇甫继明、白守荣等督转饷于灵州,绍斌率兵援接,抵成井。贼逾三千余,来薄阵。且行且斗,至耀德,凡杀千人。寇复尾后,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守荣等欲击之,绍斌日:“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守荣等忿日:“若但率兵来迎,勿预吾事。"守荣等自欲邀功,与战,败。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至清远,见濠中人裸而呼日:“我白守荣也。"绳引而上,解衣遗之。

时命李继隆、范廷召讨继迁,就命绍斌为本州都部署兼内外都巡检使。丝隆丛遗盗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太宗怒日:“此昔尝背太原来投,今又首鼠两端,真贼臣也。"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贬虢州安置。

真宗即位,召还,授右监门卫大将军、领叙州刺史,寻改莱州防御使。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庆州有野鸡族,数为寇掠,道路患之。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帖服。

景德二年,卒,年七十七。为人有法,然性暴戾,故屡被黜。子守信,为内殿崇班闰门祗候。   

(节选自《宋史·田绍斌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南                壁:营垒

B.会全师雄神泉        寇:侵犯

C.贼逾三千余,来阵    薄:迫近

D.即遣使捕系诏狱问    鞫:审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田绍斌“为人有法”的一组是(3分)

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

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

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 

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 

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绍斌在刘钧手下任职,镇守辽州。周显德四年,他带领五十骑投奔后周,刘钧为此十分卤怒,把田绍斌的家属全杀了。

B.宋朝初年,田绍斌两次打败李筠,但在围守泽州作战时,左眼不慎中箭受伤。太祖召见他后,他愈战愈勇,又连续取得多次胜利。

C.田绍斌在至道元年蕃讨贼作战中大获全胜。捷报上闻,皇帝亲手书写了诏书嘉奖他,还为他输送了金银、粮食、丝织品。

D.浦洛之战后,朝廷新任命的征讨大臣向皇帝进谗言,皇帝为谗言所动,一气之下,把田绍斌打发到虢州去了。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5分)   

(2)继隆以浦洛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闲话红烧肉

如果要找一些食物来代表中餐的话,红烧肉大概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红烧肉有那么大号召力呢?从食品技术的角度,“红烧肉有两个基本元素:“红烧和“肉。这里,我们先说“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中,绝大多数时候人类都是在为了食物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尤其是在每个人都吃“纯天然、有机、野生食物的那个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是野菜草根之类。吃肉就更加困难,现代人拿着猎枪也未必总有收获,只有树枝石头的他们在打猎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要被猎掉。即便是能够打到一些动物,天天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的猎物们身上的脂肪也很有限。

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优质而难得,就越发渴望拥有。对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先天的了。

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脂肪对于食物的风味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风味物质存在脂肪中。另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本来就是油脂分解转化的产物。而油脂产生的细腻丰富的口感也不是纯蛋白、纯淀粉,更不是纤维素所能比拟的。风味和口感,油脂尤其是肥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再说红烧。肉中总是有些蛋白质,而蛋白质与糖加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各种肉类香气的来源。除了烧烤和油炸,红烧大概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低温烹饪了。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肉味香精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合理。

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足更受关注的时代。“不天然、不野生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老祖宗说“物极必反又得到了例证: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不管你做得再“肥而不腻,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

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坏胆固醇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红烧肉就不能吃了。毕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偶一为之,尤其是吃了之后再减少其他饱和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选自“果壳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久远的古代,人们获得食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脂肪的补给就更是难上加难。

B.相比野菜草根一类的食物,肉类含有更多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因而也更难得。

C.婴儿似乎大多数更喜欢高脂高糖食物,这说明对食物的偏好或许是一种“先天”的习惯。

D.肉食不仅在能量方面比素食占有优势,口感也比素食更为细腻丰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烹饪过程中便会散发出香气。

B.烧烤、油炸、红烧等烹饪方法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这也就是这样烹制的肉类更香的原因。

C.通过半胱氨酸和核糖反应的实验,分子美食学创始人蒂斯证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

D.古人虽然不懂得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但靠经验积累的烹饪技法往往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饲养动物使今天获得肉类食物变得十分容易,于是人们对营养过剩的担心渐渐超过了对营养不足的关注。

B.“肥而不腻”只是通过烹饪手段改变食物的口感,并不能解决食物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

C.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这要比热量过高使人发胖的危害更大。

D.虽然红烧肉热量很高,但只要控制好数量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人,就不会影响健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国王,他统率着属于自己的富足而强盛的王国,非常满足和快乐。但是有一天,他觉得很惶恐,于是召集全王宫里的智者们,对他们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想找到一个钟,用来使我安定。当我不快乐时看它,它会使我快乐;在我快乐时看它,它会使我忧愁。”智者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最后,他们做了一个决定,他们设计了一个时钟,上面刻着一句话:“这,也将成为过去。”

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能够将快乐和忧伤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在心中自由转换,而不受客观环境所左右,始终保持理智清醒的状态,那么他又怎么能做出失败的举动呢?

请以“这,也将成为过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三种文体任选一种,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