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 [元]盍西村 绿云冉冉...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

[元]盍西村

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今年九分办。厮追攀,渡头买得新鱼雁。杯盘不干,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

【注】官课:指上缴官家的租税。九分办:免去一分赋税,按九成征收。   

1.开篇“绿云冉冉锁清湾”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6分)   

2.结尾“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语调轻松却带有深意,请加以分析。(5分)

 

1.这句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的日暮云雾江湾图(2分)。如云团一般的烟雾冉冉升起,覆盖了清净的江湾(1分)。“锁”,为笼罩之意,缓缓流动的云雾笼罩着清澄的江湾,久久不散,突显了这江湾一角的美好别致(2分)。与题目相照应,交代了人们活动的环境。通过江湾优雅而静谧的景象与气氛为下文的轻松欢欣作了铺垫。(1分,答出一点即可) 或者:这句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的日暮绿树江湾图(2分)。“绿云”指高大繁茂的绿树。“冉冉”是形容树叶纷披的样子(1分)。“锁”指“环绕”,树叶纷披的绿树环抱着一湾清水,突显了这江湾一角的美好别致(2分)。交代了人们活动的环境。通过江湾优雅而静谧的景象与气氛为下文的轻松欢欣作了铺垫。(1分,答出一点即可) 2.结尾表面说的是人们因为赋税减少,饮宴欢庆,忘掉了生活的忧愁,艰难。(2分)深层意是只减轻了一成赋税就如此欢欣可见以往生活负担之重。(2分)结句耐人寻味,它透露了前文所讲的欢欣只是暂时的,村民欢欣的背后藏着无比的沉重与辛酸。(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首句“绿云冉冉锁清湾”,“绿云”是古诗文中用的比较多的一个词,针对本曲子,对这个词的解释有两种,褚斌杰《元曲三百首详注》解释这句说:“全句言轻柔而又浓重的绿色烟雾笼罩着整个港湾。”这句中的“绿云”指“江上的水气”。另一种解释是指高大而枝叶繁茂的绿树,联系到曲中下句提到的“香彻东西岸”,这里的“绿云”可以是指高大繁茂的绿树。“冉冉”是形容树叶纷披的样子。“锁”实际上是指“环绕”。所以这句是说,树叶纷披的绿树环抱着一湾清水。“锁”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碧云缓缓流动,笼罩着清澈的江湾。开头描写江村优雅的环境,提供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通过江湾优雅而静谧的景象与气氛为下文的轻松欢欣作了铺垫,同时也反衬出村民艰辛的生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诗句在结尾,有揭示主旨的作用。结尾“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尽情欢乐,忘记各自的艰难事。“欢欣无限”是因为“官课今年九分办”,可见平时赋税之重;“忘了大家难”,暗示村民们都承受着无比的沉重与辛酸,都有很多艰难事,透露出前文所讲的欢欣只是暂时的,欢欣之后还要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因此说结尾句虽语调轻松却带有深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绍斌,汾州人。仕河东刘钧为佐圣军使,戍辽州。周显德四年,领五十骑来归,钧屠其父母家属。

宋初,随崔彦进征李筠,攻大会砦,破之,以功迁龙捷指挥使。又败筠于泽州荼碾村,筠退保泽州,绍斌凿濠围守,流矢中左目,前军部署韩令坤以其事闻。及太祖召见于潞州,绍斌杀晋军益众,夺其铠甲。又从讨李重进于扬州,壁城南,围三日,城溃,斩首逾千级。会全师雄寇神泉,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时汉、剑道梗,因赖以宁。

至道元年,领徒入蕃讨贼,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橐驼二万计,马以给诸军之阙者。捷闻,手诏嘉谕之。数部金粟帛诣灵武、清远。远人砻服不扰。未几,皇甫继明、白守荣等督转饷于灵州,绍斌率兵援接,抵成井。贼逾三千余,来薄阵。且行且斗,至耀德,凡杀千人。寇复尾后,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守荣等欲击之,绍斌日:“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守荣等忿日:“若但率兵来迎,勿预吾事。"守荣等自欲邀功,与战,败。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至清远,见濠中人裸而呼日:“我白守荣也。"绳引而上,解衣遗之。

时命李继隆、范廷召讨继迁,就命绍斌为本州都部署兼内外都巡检使。丝隆丛遗盗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太宗怒日:“此昔尝背太原来投,今又首鼠两端,真贼臣也。"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贬虢州安置。

真宗即位,召还,授右监门卫大将军、领叙州刺史,寻改莱州防御使。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庆州有野鸡族,数为寇掠,道路患之。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帖服。

景德二年,卒,年七十七。为人有法,然性暴戾,故屡被黜。子守信,为内殿崇班闰门祗候。   

(节选自《宋史·田绍斌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南                壁:营垒

B.会全师雄神泉        寇:侵犯

C.贼逾三千余,来阵    薄:迫近

D.即遣使捕系诏狱问    鞫:审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田绍斌“为人有法”的一组是(3分)

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

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

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 

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 

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绍斌在刘钧手下任职,镇守辽州。周显德四年,他带领五十骑投奔后周,刘钧为此十分卤怒,把田绍斌的家属全杀了。

B.宋朝初年,田绍斌两次打败李筠,但在围守泽州作战时,左眼不慎中箭受伤。太祖召见他后,他愈战愈勇,又连续取得多次胜利。

C.田绍斌在至道元年蕃讨贼作战中大获全胜。捷报上闻,皇帝亲手书写了诏书嘉奖他,还为他输送了金银、粮食、丝织品。

D.浦洛之战后,朝廷新任命的征讨大臣向皇帝进谗言,皇帝为谗言所动,一气之下,把田绍斌打发到虢州去了。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5分)   

(2)继隆以浦洛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闲话红烧肉

如果要找一些食物来代表中餐的话,红烧肉大概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红烧肉有那么大号召力呢?从食品技术的角度,“红烧肉有两个基本元素:“红烧和“肉。这里,我们先说“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中,绝大多数时候人类都是在为了食物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尤其是在每个人都吃“纯天然、有机、野生食物的那个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是野菜草根之类。吃肉就更加困难,现代人拿着猎枪也未必总有收获,只有树枝石头的他们在打猎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要被猎掉。即便是能够打到一些动物,天天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的猎物们身上的脂肪也很有限。

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优质而难得,就越发渴望拥有。对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先天的了。

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脂肪对于食物的风味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风味物质存在脂肪中。另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本来就是油脂分解转化的产物。而油脂产生的细腻丰富的口感也不是纯蛋白、纯淀粉,更不是纤维素所能比拟的。风味和口感,油脂尤其是肥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再说红烧。肉中总是有些蛋白质,而蛋白质与糖加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各种肉类香气的来源。除了烧烤和油炸,红烧大概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低温烹饪了。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肉味香精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合理。

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足更受关注的时代。“不天然、不野生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老祖宗说“物极必反又得到了例证: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不管你做得再“肥而不腻,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

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坏胆固醇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红烧肉就不能吃了。毕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偶一为之,尤其是吃了之后再减少其他饱和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选自“果壳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久远的古代,人们获得食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脂肪的补给就更是难上加难。

B.相比野菜草根一类的食物,肉类含有更多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因而也更难得。

C.婴儿似乎大多数更喜欢高脂高糖食物,这说明对食物的偏好或许是一种“先天”的习惯。

D.肉食不仅在能量方面比素食占有优势,口感也比素食更为细腻丰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烹饪过程中便会散发出香气。

B.烧烤、油炸、红烧等烹饪方法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这也就是这样烹制的肉类更香的原因。

C.通过半胱氨酸和核糖反应的实验,分子美食学创始人蒂斯证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

D.古人虽然不懂得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但靠经验积累的烹饪技法往往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饲养动物使今天获得肉类食物变得十分容易,于是人们对营养过剩的担心渐渐超过了对营养不足的关注。

B.“肥而不腻”只是通过烹饪手段改变食物的口感,并不能解决食物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

C.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这要比热量过高使人发胖的危害更大。

D.虽然红烧肉热量很高,但只要控制好数量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人,就不会影响健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国王,他统率着属于自己的富足而强盛的王国,非常满足和快乐。但是有一天,他觉得很惶恐,于是召集全王宫里的智者们,对他们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想找到一个钟,用来使我安定。当我不快乐时看它,它会使我快乐;在我快乐时看它,它会使我忧愁。”智者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最后,他们做了一个决定,他们设计了一个时钟,上面刻着一句话:“这,也将成为过去。”

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能够将快乐和忧伤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在心中自由转换,而不受客观环境所左右,始终保持理智清醒的状态,那么他又怎么能做出失败的举动呢?

请以“这,也将成为过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三种文体任选一种,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

梁文蔷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10本,便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书,写文章。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

翻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的建议,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个人一起翻译,但那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坚持。翻译莎士比亚是件苦事,因为莎士比亚全部用古英文写作,我曾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他就不是莎士比亚了。”

父亲每译完一剧,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

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10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独生女”。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1974年4月30日上午,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母亲。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重,需要动大手术。临进手术室前,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进手术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治华(注:梁实秋的学名为梁治华),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几个小时后,护士出来通知,母亲已不治。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图母亲的墓地前,告慰母亲。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庭院,却已是物是人非。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33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与父亲相对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

1986年,我最后一次赴台探望父亲。临走时与父亲在客厅中道别,父亲穿一件蓝布棉外衣,略弯着腰,全身发抖。他用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怎么叫出租车,怎么办出境手续等,那一刻,他又把我当作他的没出门的小女儿。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

1987年11月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院。当时,小量地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息,最后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此时,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5分钟里,父亲死了。父亲强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脏停止,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绝笔之一是:“我还需更多的氧。”没想到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字迹,竟然是这样的求生呼号。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肠寸断之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1.节选部分回忆了梁实秋先生到台湾以后的生活,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4分)

2.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3.文中作者说“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4分)

4.从这篇节选的回忆性文章中,你可以看出梁实秋先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3分)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作“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关键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