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 梁文蔷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

梁文蔷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10本,便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书,写文章。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

翻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的建议,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个人一起翻译,但那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坚持。翻译莎士比亚是件苦事,因为莎士比亚全部用古英文写作,我曾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他就不是莎士比亚了。”

父亲每译完一剧,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

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10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独生女”。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1974年4月30日上午,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母亲。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重,需要动大手术。临进手术室前,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进手术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治华(注:梁实秋的学名为梁治华),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几个小时后,护士出来通知,母亲已不治。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图母亲的墓地前,告慰母亲。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庭院,却已是物是人非。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33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与父亲相对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

1986年,我最后一次赴台探望父亲。临走时与父亲在客厅中道别,父亲穿一件蓝布棉外衣,略弯着腰,全身发抖。他用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怎么叫出租车,怎么办出境手续等,那一刻,他又把我当作他的没出门的小女儿。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

1987年11月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院。当时,小量地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息,最后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此时,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5分钟里,父亲死了。父亲强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脏停止,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绝笔之一是:“我还需更多的氧。”没想到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字迹,竟然是这样的求生呼号。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肠寸断之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1.节选部分回忆了梁实秋先生到台湾以后的生活,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4分)

2.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3.文中作者说“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4分)

4.从这篇节选的回忆性文章中,你可以看出梁实秋先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6分)

 

1.①翻译莎士比亚剧本。②父母之间的恩爱和母亲去世的情况。③对故土的热恋。④对“我”的关心。⑤父亲去世时的情形。 2.①写父亲在医院长椅上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准确地表现了母亲的去世给父亲带来的打击之大,侧面表现了父母之间的恩爱。②把“我”从故乡带来的枣树叶子珍存在书中,表现了父亲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3.①父亲年老了,略弯着腰,全身发抖,表明他身体不再健康。②对“我”不厌其烦地叮嘱,表明他已经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对小女儿格外留恋。③从父亲这些言行中,“我”感到了“不祥”。 4.梁实秋先生具有如下品格:有学识,有毅力;关爱家人,眷恋故土;热爱生活,有强烈的求生欲。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从文章段落的切分上可以看出,八个段落可以分成五层,每层写一件事。 试题分析: 2.此题考查对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文章中细节描写的地方很多,如父亲在医院长椅上啜泣,浑身发抖;父亲把枣树叶子放在书里珍存着;最后一次送“我”等。这样写的好处应结合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加以分析。 试题分析: 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全身发抖”,声音“沙哑”和对女儿的反复叮嘱等内容,从父亲生理和心理的苍老分析。 试题分析: 4.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第19题中作者回忆的梁实秋先生的生活片段,简要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3分)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作“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关键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写序号)(5分)

山水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

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

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

无论谈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甫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查看答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子之仇,无异词也。(3分)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3分)

(3)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与薛寿鱼书

[清]袁枚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永其人,而不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岂不惜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若:和,同。不禄:死的委婉说法。夭札:因病而早死。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技艺。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B.今途之人而问之曰            执:拉住。

C.貌之,道艺两失              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寿:使……长寿。

2.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

A.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D.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