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放言五首(其三)①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五首》奉和。

1.“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一法”具体是指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2.结合诗的颈联,简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6分)

 

1.从诗歌的前两联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不是“钻龟”“祝蓍”,而是“三日”“七年”,即时间。 2.: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在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诗,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诗的颈联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极通俗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诗歌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解析】 试题解析: 1.是指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试题解析: 2.诗歌的颈联是典型的议论,这与一般诗歌的写景抒情手法有明显不同。从整首诗歌来看,这首诗也不是一般的抒情诗,而是融入了议论和说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

1.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2.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琵琶女人生三个阶段的特点,每点不超过7个字。(3分)

2.“春江花朝秋月夜”本是美好时光,诗人为什么此时却倍感悲伤?(3分)

3.结合诗歌中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时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的,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引领我们走进先贤圣人,领略了这些思想家不朽的风采。通过学习,我们增长了见识,开启了智慧,涵养了德行,砥砺了人格。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一句话打动了你,或者你对哪一句话产生了感触,请以“走进先贤,聆听慧语”为中心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特征要鲜明。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词语,完全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④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⑦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A.①③⑤  B.②⑥⑦

C.③④⑤  D.②④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