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1.文章第一段在写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3分)

2.怎样理解“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而“我却囊括了宇宙”这两句话的含义?(3分)

3.文章说:“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这两句话富有怎样的深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1.第一段用对比的方式,从“能想象”和“不能想象”这两方面引出议论,指出精神的要比物质的更为重要。提出论点,引出下文。 2.人无法填充时间和空间,在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面前,人显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个宇宙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囊括了宇宙。 3.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对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作者把“努力好好地思想”作为“道德的原则”,说明作者对思想的高度重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段仅两句话,两句话分别用了“能想象”和“不能想象”引出全句,构成对比关系,作用是引出下文。 试题分析: 2.理解这两句话,一定要注意作者表述的角度和前提:第一句的前提是“由于空间”,是从“空间”角度谈人的渺小;第二句的前提是“由于思想”,强调了思想的重要性。 试题分析: 3.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在这两句话中作者将“努力好好地思想”与“道德的原则”相提并论,说明了作者把“思想”与“道德”等同,表现出作者对“思想”的重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教育还是教育吗?

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教育不是异化的吗?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18岁之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摘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双重异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教育不让儿童休闲,又不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

B.学校教育不顺应儿童生活的特征,将学习变为乏味的“工作”。

C.儿童在异化了的教育环境中,本性被压抑与丧失,只有通过改变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生活。

D.教育不顺应儿童特征而将学习“工作化”,儿童改变本性、丧失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

2.对“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自在的游戏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B.如果学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儿童原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提升和引导必然让儿童异化。

C.排斥儿童生活的学校和教育,无论学生适应与否,都会导致教育的异化或儿童的异化。

D.学校和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特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

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开始“上班”,“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正说明了这一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20分)

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行。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荆。荆大说,许救,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荆救不至。

魏文侯借道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温人,周不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周:地名。这里是指东周时期周国的都城雒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戍东边,荆人       辍:停止

B.而荆王说,必以我也   坚:使……坚定(信心)

C.君                 过:拜访

D.温人之周,周不    纳:接纳

2.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荆人起兵,将欲兵攻齐

②而荆王说,必坚我也

B.①宋使臧孙子南求救

②魏文侯借道赵而攻中山

C.①温人

②荆大说,许救

D.①齐人拔五城于宋荆救不至

②是用兵者魏也,得地者赵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康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只要混乱、软弱,只要有机可乘,有缝可钻,就会引来虎视眈眈的敌人。

B.臧孙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从楚王高兴的脸色中就看出楚王根本就不会出兵救援,只是要削弱两国罢了,所以他才感到忧虑。

C.赵魏同为战国七雄之一,但赵刻这一招会导致“唇亡齿寒”的后果,并不可取。

D.温人被拘,不把温人当周朝的人,恰恰反映出周天子自己都不自信了。温人讲《诗经》,对周天子是极大的讽刺。

 

查看答案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骨尧然有形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节选自《庄子·至乐》)

注:①骨尧(xiāo)然有形:骨尧然,尸骨干枯的样子。有形,有似生人头颅的形状。②撽(qiào)以马捶:撽,敲打旁击。马捶,马鞭。“捶”同“棰”。③将(qiāng):抑或,表推测。④深颦(pín)蹙(cù)额:皱眉头,愁苦的样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子有冻馁之而为此乎  患:担心

B.视子所言,皆生人之  累:负担

C.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虽:即使

D.吾使司命生子形          复:恢复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3分)

(2)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3分)

3.这段文字选自《庄子·至乐》。在庄周看来,最大的乐趣是什么?这体现了庄周怎样的“生死观”?(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20分)

(一)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注:①监河侯:监理河道的官。②邑金:邑,封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金,古代货币单位。③波臣:水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周忿然作色          作色:脸变色,指发怒

B.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顾视:回头看

C.西江之水而迎子        激:引

D.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常与:常常给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3分)

(2)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0分)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封之。能不龟手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今子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满分5 manfen5.com,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hù):葫芦。②瓠落:大而平浅。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píng):浮。澼(pì):在水中漂洗。⑤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lí):野猫。狌(shēng):黄鼠狼。⑧罟(gǔ):网的总称。⑨满分5 manfen5.com(lí)牛:牦牛。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        一:一样

C.立之途,匠者不     顾:顾虑

D.不斤斧,物无害者    夭:夭折

2.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4分)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