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4分) 卜算子 (清)吴兰修 绿剪一窗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8分,每小题4分)

卜算子

            (清)吴兰修

绿剪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蒙蒙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清,蛩作秋僧语。

1.词人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前人认为本词中蕴含了“孤独而不哀伤”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1.反衬(以动衬静)。如词中写了“夜漏声”“露滴声”“蛩声”,以有声写无声,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2.词中通过主人公的行踪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秋夜园林图:主人公半夜醒来,看到窗外绿雾如烟,皓月当空,听到露滴之声,于是披衣走到庭院之中,又看到斑驳的树影、飞舞的萤火虫,听到寒蛩声。整个画面色彩似淡而浓,幽静、明丽,虽然表现了主人公孤单的处境,但孤寂之中透露出来的是主人公恬适宁静的心境,表达的是主人公在这种宁静之中的愉悦之情。所以说词中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的。 【解析】 试题分析: 1.:综观全词,不难发现词中虽然有大量描写声音的词句,但整首词营造的意境却是十分幽静的,从而可以确定词人写景时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反衬(以动衬静)。 试题分析: 2.仔细审读题目可知,题目中的观点是“孤独而不哀伤”。因此,在鉴赏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印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切入,抓住词中景物幽静、明丽的特点,并从中体会词人恬适宁静的心境和愉悦的心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8分,每小题4分)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句: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简述这首诗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色。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8分,每小题4分)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指西汉时一个楼兰国王,他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本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的妙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③①⑤⑥④     D.④②③①⑥⑤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斗酒十千欢谑  恣:放纵、无拘束

主人何为言少钱  何为:做什么

B.岁暮阴阳催短  景:景色

三峡星河影动摇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C.我欲之梦吴越  因:依据

行即骑访名山  须:必须

D.名岂文章      著:显赫

而今重到须惊  算:料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