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6分)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3分)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分) 2.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3分)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第一问,只需根据诗歌题目和诗下注释,再联系诗句内容“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便不难得出答案,也即把相关语句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第二问,注意把握本诗的意境,得出氛围比较凄凉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鉴赏古诗离不开意象,意象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在诗词表达上有以下作用: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借景抒情,为情铺垫;4、贯穿全诗,成为线索。此题分析“孤舟”意象,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及文章主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之                 宠:重用

C.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 (3分)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

   ——读《边城》

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1.以下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

C《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2.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 (3分)

A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B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3.对原文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

D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墙厚不拒绝开窗/房屋敞亮

纸薄不拒绝笔墨/诗画满堂

笛孔不拒绝唇吻/歌声飞扬

锁眼不拒绝钥匙/门户开放

——《不拒绝》

要求:围绕你读诗的感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立意自定,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文字,仿照划线的句子补写,要求内容合理,句式一致。6分)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因为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者的立足点在于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学者在关于网络阅读的讨论中的即席发言,请用一句话提炼他的主要观点。(不超过30个字)(5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但是一个人的好素质是从哪里来的?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你自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