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做题。 2013年11月3日下午,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做题。

2013年11月3日下午,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1500米自由泳冠军,著名游泳运动员孙杨在杭州驾驶一辆豪车与公交车相撞,造成一起交通事故。据交警部门查实,孙杨系无证驾驶。4日,浙江警方给予孙杨 “罚款2000元,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11月7日,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宣布,对孙杨处以“三停”(停赛、停训并停止商业和社会活动)处罚。 

据悉,自伦敦奥运会成为中国游泳的领军人物后,孙杨的负面新闻就一直不断:耍大牌,与媒体冲突、爆粗口,因谈恋爱等与教练矛盾公开并升级发生肢体冲突……

曾经健康阳光的新偶像,成了负面新闻缠身的“坏孩子”。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与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新闻短评。

要求:(1)观点鲜明、论述精当、有说服力。(2)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洁、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

 

从健康阳光的新偶像,到负面新闻缠身的“坏孩子”,孙杨头顶奥运光环不过半年,就已经数次遭遇形象危机:他成名后,耍大牌,与媒体冲突、爆粗口,因谈恋爱等与教练矛盾公开并升级发生肢体冲突,他没有醒悟;在杭州驾驶一辆豪车与公交车相撞,造成一起交通事故,他没有醒悟;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宣布,对孙杨处以“三停”(停赛、停训并停止商业和社会活动)处罚,他没有醒悟。恐怕未来,负面新闻仍在“潜伏期”,因为在他身上,教育缺失、年少多金、欲望膨胀、特权心理、舆论及周围人的包庇纵容等影响太大。孙杨真的该觉醒了,对于他而言,未来如何远离负面新闻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倘若他能够对照那些如他一样伟大、辉煌的成名者,象李娜等奥运冠军,别人怎么做的,他又怎么做的呢?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应该对孙杨说一声:你,该星醒醒了。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说明与评分细则.①题目要求评述的是事实材料,虽然有一定倾向性,但作文时可自选角度:可以谈孙杨事件的危害、恶劣影响(道德底线、体育精神、法制规章、示范效应);可以分析文体明星“爱惹事”的深层原因(教育缺失、年少多金、欲望膨胀、特权心理、舆论及周围人的包庇纵容等);可以反思举国体制的弊端(能培养金牌,却未必能培养出素养健全的运动者、未能同步将其培养成遵纪守法、诚实自律的年轻人);可以为浙江交警叫好(一视同仁、公正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折射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贵在观点鲜明、言之成理,面面俱到不可取。观点不鲜明的9分以下给分。 ②必须因果论证剖析实质,发掘根源。就事论事、浮于表面的扣5分。缺少对比论证或排比句式,各扣3分。 ③引述材料要简略,结构不完整、语言不简洁的酌情扣2—5分。 考点: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地泉之灵    林 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 “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 “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选自《南方日报》,2012年11月30日)

1.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5分)

答:

2.结合文意,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答:

3.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答:

4.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6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居天下之广居,______,行天下之大道;_____,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

(2)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野哭千家闻战伐,__________。(杜甫《阁夜》)

(3)闾阎扑地,___________;舸舰迷津,_______________。(王勃《腾王阁序》)

(4)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5)_______________,微冷,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桡,船桨,指代船。赊,语助词。翡翠,翡翠鸟。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旆,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

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章丘人,五季避地禹城。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下吏。丞相倒剌沙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起岩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祖宗。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去位。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直,无所顾忌,上官多不合。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注】 ①墨:贪污。②倒剌沙:人名。③戾:罪。④别里怯不花:人名。⑤剀(kǎi):切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陛下即位诏旨,动祖宗             法:法令。

B丞相倒剌沙其摧辱同列             疾:痛恨。

C有司具狱,都人肃然                趣:催促。

D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          纠:检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下吏      鹏徙于南冥也    

B起岩新除留台              舟遥遥轻飏

C帝感悟,事得释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壁 

D无所顾忌,上官多不合      落霞孤鹜齐飞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所顾忌”风格的一组是(  )(3分)

①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  ②何谓法祖宗耶   ③起岩廷争愈急 

④搏击豪强,不少容贷      ⑤起岩执不可     ⑥起岩据理窜定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4分)

(2)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4分)

(3)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1.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2.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交互空间如同喧嚣的“网络广场”, 网络信息海量繁杂,内容易编辑,散播可操控,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多种风险的交叠与共振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上,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里聚集着的往往是呈非组织化、陌生化特点的群体。

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最有效的措施。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