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想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来表现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同时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B.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在他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

C.刘姥姥精于藏拙,装傻扮愚,见风使舵,插科打诨,博得贾府上下的欢心,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过她还有中国普通老百姓与生俱来的善良忠厚的美德。

D.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着《哈姆莱特》全篇。哈姆莱特为被谋杀的父亲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莱特无意杀死的父亲复仇,福丁布拉斯为被人陷害的父亲复仇。

E.《药》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是夏瑜一家的故事。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

2.简答题(10分)

(1)《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最后众叛亲离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述。(6分)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一生行动的哲学。请列举两个事例说明。(4分)

 

 

1.A、D 2.(1)(6分)①婚姻上:妻子刘玉英与他感情冷淡,貌合神离。②家庭里,四小姐不听规劝,离家出走乃至回到乡下。③事业上,收买的内线韩孟翔、林佩瑶背叛了自己;姐夫杜竹斋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直接导致自己大失败。(每点2分) (2)(4分)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亡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疑心大起而误杀了吕伯奢一家;曹操为报父仇发兵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忌恨杨修之才而加以扰乱军心的死罪;荀彧反对曹操受九锡,引起了曹操的忌恨,后来曹操送荀彧一个空盒子,用猜哑谜的方法逼他自杀。(注: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答对任两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1.1】试题分析:A. 作者想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是为了“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D. 福丁布拉斯是为“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考点:分析和评价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对名著内容和人物的理解,平时要对名著内容、人物形象了如指掌。(1)要从人物的家庭、事业等方面考虑,分出方向,会更易答题;(2)曹操这一性格有著名的例子,如杀吕伯奢、杨修、华佗、荀彧等人。 考点:分析和评价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 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 是 诗 之 至 也。若专用比兴,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2.唐代“五言长城,七绝圣手”分别指谁?                  。(2分)

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钟嵘认为五言诗在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原因。不超过15个字。(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北宋]苏轼

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前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

要求:①角度自选(可以就某一则材料来写,也可以就两则材料来写);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长虫、草帽、细高挑

王小波

①现在各种哲学,甚至是文化人类学的观点,都浩浩荡荡杀入了文学的领域,作家都成了文化批评的对象。一种情形既然出现了,就必然有它的原因;再说,批评也是为了作家好。但我现在靠写作为生,见了这种情形,总觉得憋气。

②我家乡有句歇后语:长虫戴草帽,混充细高挑――老家人以为细高挑是种极美丽的身材,连长虫也来冒充。文化批评就是揭去作家头上的草帽,使他们暴露出爬行动物的本色。所谓文学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文化——这是一种特殊的混沌,大家带着各种丑恶的心态生活在其中。这些心态总要流露出来,这种流露就是写作――假如这种指责是成立的,作家们就一点正经的都没有,是帮混混。我不敢说自己是作家,但若说文学事业的根基――写作,是这样一种东西,我还是不能同意。

③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别,就连爱因斯坦都有求职业数学家帮忙的时候。看起来,作家们必须从反面理解这种差别:他要巴结的不仅是文艺批评家、理论家,还有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因为不管谁说出句话来,你听不懂,就只好撅屁股挨打,打你的人火气还特大。我总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头:假如挨两下能换来学问,也算挨得值,但就怕碰上蒙事、打几下便宜手的人。我知道一句话,估计除了德宏州的景颇人谁也听不懂:呜!阿靠!卡路来!似乎批评家要想知道意思也得让我打两下,但我没这么坏,不打人也肯把意思说出来:喂,大哥,上哪儿去呀?就凭一句别人听不懂的景颇话打人,我也未免太心黑了一点――那也没有凭几句哲学咒符打人黑。

④文化批评还不全是“呜阿靠卡路来”。它有很大的正面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鼓舞作家自爱、自强、自重。一种跨学科的统治一切的欲望,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可怎么偏偏是你遇上了这个鬼?俗话说,老太太买柿子,拣软的捏。但一枚柿子不能怪人家来捏你,要反省自己为什么被捏。人与人不独有知识的差异,还有能力的差异——我的意思是说,写作一道,虽没有很深的学问,也远不是人人都会。作家可以在两个方面表现这种差异:其一是文体,傅雷、汝龙、王道乾,这些优秀翻译家都是文体大师。谁要想解构就去解好了,反正那样的文章你写不出来。其二是想象力,像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尤瑟娜尔的《东方奇观》,里面充满了天外飞龙般的想象力,这可是个硬指标,而且和哲学、人类学、社会学都不搭界。捏不动的硬柿子还有一些,比方说,马克·吐温的幽默。在所有的柿子里,最硬的是莎翁,从文字到故事都无与伦比。我现在靠写作为生,也不敢期望过高,写到有几分像莎翁就行了。到那时谁想摘我的草帽,就让他摘好了:不摘草帽是个细高挑,摘了还是个细高挑……

1.本文驳斥的是文化批评中的哪些问题和现象?(6分)

2.第③节中提及“景颇话”一事有何作用?(6分)

3.第④节中“到那时谁想摘我的草帽,就让他摘好了:不摘草帽是个细高挑,摘了还是个细高挑”一句如何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雾  布

——之五

席慕容

(1)月光明亮。坐在阶前,草木的影子清清楚楚的全部印在地上。

(2)原来,看月其实并不是要仰头注视那一轮清辉,真正的引诱全在那些美丽的影子上面。

(3)旅馆的主人走过来,手里拿着烛光,他说:“对不起,我们又停电了。”

(4)可是我却笑着对他说:“太棒了啊!不然的话,我们怎么能看见这么好的月亮呢?”

(5)他也笑了起来:“如果每位客人都像你这样就好了!”

(6)可不是吗?即或是在这样偏僻的山城里,也要在停电之后才能发现月光的明亮。我走出了旅馆的庭园,往旁边的小街走去,没有一盏灯,也因此,月光可以照在石板砌成的小路上,青青的石板反射着月光,一直延伸到极远的林间。

(7)我慢慢地往前走去,想起了这个早上在池边遇见的阿丽莎,和她对我说的那些话。才不过是刚刚相识的朋友,但是,她为什么一眼就看出我的弱点了呢?

(8)她是住在纽约市的犹太女子,也和我一样,一个人到池边来画荷花。我们开始的时候,只是互相交换作品来看,时间久了一点之后,就开始互相交换心情了。   

(9)说着说着,她忽然冒出来一句话:“你到底害怕什么?为什么这样拘谨?为什么不试着把自己放松下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10)我直直地注视着她,眼前这个有着一头蓬松褐发、面颊瘦削的女子正在向我微笑:“你为什么不试试看?对你一定不会有坏处的。”

(11)她说的其实是和我的朋友们劝我时一样的话,但是因为有着巴厘岛鲜蓝的天空和澄翠的树丛做后盾,再加上那一池的荷花荷叶,声势就逼人多了。

(12)好家伙阿丽莎!

(13)她说得太对了。真的,画画的时候,我太看重了我的每一笔每一划,一开始就是一副沉重的心情,那么,所有的笔触如何能够活泼起来?

(14)而在平日的生活里,我也太看重了我的每一言每一行,永远战战兢兢的,那么,所有的日子如何能够丰富起来?

(15)害怕是因为怕这个世界会看轻我,拘谨是因为随时随地要和这个世界计较。一天又一天的,我给自己打造了一个范本,一如一副铁制的盔甲,因为,对于“自己”,我们人类其实知道得是那样的少啊!

(16)纪德说的:“想要‘认识自己’的毛虫永远也变不了蝴蝶。”

(17)让日子就这样顺其自然地过下去吧,卸下我的盔甲,所谓“得失”,哪里是可以从计较中得来或者失去的呢?

(18)月色清朗,照遍了每一处山林。每一条细细的道路,好像都可以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1.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第二节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2.“月色清朗,照遍了每一处山林。每一条细细的道路,好像都可以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3.作品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加以概括。(6分)

 

4.请探究本文的主旨。(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诗经•秦风•蒹葭》)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孟子·鱼我所欲也》)

(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        ,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6)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失之东隅,        。(《后汉书》)

(8)        ,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