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杨烈妇传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①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循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②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谁人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③。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驽、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至于辩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李翱《杨烈妇传》
注:①岁满:官员任职期满。 ②爨:cuàn 烧饭 ③陴pí: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A.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既又将盗陈州 进犯 侵袭 B. 侃率之以乘城 登上
C.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 “蜚”通“飞”, 流矢。 D. 不犹愈于家乎 养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虽然,岁满则罢去 B. 无长少必周而均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
C.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 D. 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A. 县令诚主也 B. 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C. 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 D.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3分)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 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翰 林 院 与 翰 林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的最高级别。
D.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B.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是一项公正的选材制度。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古代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李开复刚成为微软公司的市场经理时,曾带着微软某个著名的软件产品参加了一次软件展示会。会后,他兴高采烈地给整个产品组的员工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他在邮件中说:“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在此次展示会上我们取得了全部10项大奖中的9项!让我们一起庆祝和狂欢吧!”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仅仅一个小时之内,他就收到了几十封回信,回信的内容竟惊人地一致,所有人都在问他:“我们没有得到的是哪一个奖项?为什么没有得到?别人比我们好在哪里?从这个失掉的奖项里,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明年,我们怎么才能包揽全部10个奖项?”李开复后来说道:“在收到邮件的那一刻,我几乎惊呆了!直到那时我才真正理解微软为什么能够持续地取得成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仿照下面的例句,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要求续写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内容连贯。(6分)
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汹涌的激流也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孤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一份有关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材料,试根据材料,完成后面两题。(5分)
|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 5段传记文回忆百分数 |
全部时间诵读 | 35 | 35 |
1/5用于尝试回忆 | 50 | 37 |
2/5用于尝试回忆 | 54 | 41 |
3/5用于尝试回忆 | 57 | 42 |
4/5用于尝试回忆 | 74 | 42 |
(1)根据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②⑤④⑥①③ B.③①②⑤④⑥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