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从四个方面概括“吐槽”的特点,总字数不得超过15个字。(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从四个方面概括“吐槽”的特点,总字数不得超过15个字。(5分)

吐槽是对他人的言论或行为所作出的回应,主动地发起话题称不上是吐槽。它一般也就一句话,不会太长,如路飞一大块肉一口吞,众人:“好快!”,短短两个音节,配合画面,路飞那淡定的表情,效果立现。吐槽的内容一般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掺杂了吐槽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或者在逻辑理解上需要绕点弯的高端笑话,效果都不会太好。虽然吐槽看起来很像讽刺挖苦,但它并不存在恶意,吐槽者应秉承娱乐至上的精神进行揶揄或者感叹,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制造笑点。

 

被动性,简短性,通俗性,娱乐性。(每点1分,答出四点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压缩语段题型。题目要求概括“吐槽”的特点。根据“主动地发起话题称不上是吐槽”可概括出“被动”,根据“它一般也就一句话,不会太长” 可概括出“简短”,根据“吐槽的内容一般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 可概括出“通俗”,根据“吐槽者应秉承娱乐至上的精神进行揶揄或者感叹,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制造笑点” 可概括出“娱乐”。因为有字数限制,一定不要超过。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行动计划”的图标,仔细观察后,根据要求答题。(6分)

满分5 manfen5.com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标。(3分)

(2)请说明该图标所象征的寓意(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通俗与庸俗之分。                                                   。通俗是喜爱朴素的。唐代李绅的诗《悯农》何其通俗!又何其朴素!但通俗又不等于朴素,白居易的《忆江南》就于通俗中见绮丽。

①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通俗并非脱口而出。

②通俗的诗是不卑俗、也不浅薄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一首明朗流畅、情趣诱人的好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两句诗道破了通俗的秘密。

④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推崇通俗。

⑤平易浅显是指通俗,俗不可耐是指庸俗。

⑥白居易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王安石誉之为白俚

A⑤④⑥①③②   B ⑤③②④⑥①    C②③⑤⑥④①   D③②④⑥①⑤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昨天发布署名文章称,当前反腐倡廉呈现出了“中央高度重视”、“百姓高度关注”、“贪官高度紧张”之“三高”,治理腐败需要“零容忍”。

B按照教育部要求,今年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将适度降低在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用于招收更多的农村学生,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

C4·13”哈尔滨火车脱线案成功告破。因为吴振金破坏铁轨并非临时起意,整个事件只有他一人完成,所以在警方拿出的诸多证据面前,他最终供认破坏铁轨的事实。

D著名作家琼瑶最近写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封公开信,称编剧于正涉嫌抄袭她的作品,并请求广电部门停止涉嫌抄袭节目的播出。于正则回应说是“一次巧合和误伤”。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昨日亚冠小组赛第五轮战罢,由于主场被广岛三箭逼平,国安面临着壮士断腕的局面,国安高层也对下一场比赛下了必杀令。

B一直以来,安防监控的网络问题层出不穷,网络的不流畅都让安防人士头痛不已。4G时代的到来无疑给网络摄像机的发展带来福音,让网络监控变得如狮子搏兔,不费吹灰之力。

C在今天的师生交流会上,张老师说:“刚才刘芳同学的发言比较全面,但难免挂一漏万,请大家再来补充。”

D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诗人食指:我这样写歌

李翚 庄劲扬

“我就是喜欢写诗,就是写了几首当时那个环境下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诗”。2009年10月食指在中国诗坛第一次专门为他举行的作品研讨会上,作了这样的一个开场白,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不要用“大师”、“英雄”、“先驱”这样的词句来界定他。

研讨会期间,食指大多时候都是低着头默默地聆听、记录,只是偶尔对专家们坦诚地对他的诗做出“文本还不够精美”、“部分诗歌在语言的美感方面还欠火候”这样的评价时,抬起头来频频点头。在历时近3个小时的研讨会结束时,主持人请他再次致辞,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朗诵了他的诗作《我这样写歌》:“这首小诗完成的一刻/结束了一切精神的折磨/别人以为是不修边幅/其实我早已失魂落魄/……一个人承受心灵的寂寞/年年如此,日月如梭/远离名利,远离污浊/就这样在僻静荒凉的一角/我写我心中想唱的歌”……

诗人喜欢朗诵。南京大学的文学评论家傅元峰副教授说,食指是那种能背下自己所有诗的人。食指点头,“这都是我呕心沥血的作品”。

食指在诗作《世纪末的中国诗人》中说自己是“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不过,如果不是因为中考失利,他很可能成为一名天文学家。“都是5分的特优生,居然没考上,只好学文了。”

“我是从一些批判文章里偷学的”,食指有些狡黠地笑着谈到了他的诗艺学习之道。

“文革”期间,几乎读不到什么书了,诗歌也都是政治口号语体。但食指却找到了自己的源泉。他从《文学评论》里读到了那些作为批判对象的外国诗歌,虽然大多只是片段,他也觉得太美了。

食指偷学的第二个源泉是刘白羽的藏书。当时刘白羽已经被造反派打倒,书房被查封,里面有很多国外的诗歌集,食指就和伙伴们从天窗翻进去“借”书来翻阅。

第三个源泉是当时能够公开出版的国外近代诗人的诗歌,普希金、拜伦、马雅可夫斯基等等,他都阅读吸收。

而让食指感到尤为幸运的是在写诗的起步阶段得到了“高人指点”,这“高人”就是何其芳。何其芳是最早一批被打倒的“走资派”、“黑帮分子”,当时已很少有人敢去家里看望他。食指在中学课本里就学过他的诗,很仰慕他。食指回忆那天去何其芳家的情形时说,那是1967年夏天的一天,我穿一条短裤,一件背心,像小孩一样。何其芳的女儿何京颉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他们谈了很长时间,虽然当时郭路生只是个十八九岁的小青年,可父亲没有把他当成是小孩子,而视他为同辈人,与他滔滔不绝地谈着新诗的创作、发展,诗歌的韵律、语言等等,对郭路生所提的问题也一一做了认真细致的解答。”

从那以后,食指就经常带着自己的诗歌去何其芳家向他请教。他说,“何其芳把我引向了正道”。遗憾的是,不久何其芳就离开北京,而食指也于1968年12月下乡去了……

1966年——1969年,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第一阶段,“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论调甚嚣尘上,一派“全面内战”之势。食指却在这几年里完成了他“最为辉煌的青春期创作”,大部分代表作都是这几年写的,诗人林莽认为食指的这些作品“是对那些心灵命题的记录与回答”。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食指1968年12月作为知青去山西时,在火车上写成的。他写道:“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翻译家戈宝权的女儿戈小丽当时与食指一起下乡到了山西杏花村,她在回忆文章中说 “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在黑夜中放声大哭。”食指的诗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有知青插队的地方。

食指觉得幸运的是,那时大家的注意力都只集中在他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上,而没有完全解读他的那两篇长诗《鱼儿三部曲》和《海洋三部曲》。按那时的标准,这两首才是真正的“反动”诗,都直接指向了“文革”与红卫兵。

“幸好我的诗只是在传抄,而且传到上面的是些短诗,躲过一劫”,食指这样说。

1973年,在青春还在奔放地燃烧时,诗人却在理想幻灭爱情受挫的打击下精神抑郁,被诊断为“精神分裂”。从这一年第一次住进北京第三福利医院,直到2002年,食指在这家精神病疗养院断断续续住了12年。

即使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食指仍然坚持思考,坚持写诗。“我知道进福利院是一种沉稳,于是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

2002年他从福利院走了出来,有了新的家庭,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食指的诗作《我这样写歌》中提到的“精神的折磨”指的是他在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后,在精神病医院里所受到的精神折磨。

B.在中考中,成绩本来很好的食指却意外没能如愿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天文学,所以只好选择去学习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文学。

C.为了更好地创作诗歌,食指去何其芳家拜访,并与之从新诗的创作、发展谈论到诗歌的韵律、语言,一些疑问也得到了解答。

D.《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都是食指的代表作,其中前者形象而又贴切地写出了远离家乡的知青的心情,广为传抄。

E.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开篇通过食指参加作品研讨会的一些细节描写设置悬念,后文通过对食指下乡和生病的详细叙述揭开悬念。

2.从研讨会期间的言行,可以看出食指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在中考失利选择学文后,哪些因素使得食指一步步到达创作的巅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诗人的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做诗人如此,做人亦应如此。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