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锁 王
下岗前,陈锁锁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锁,各种各样的锁摆满了一间房子,人们戏称他“锁王”。
下岗后,陈锁锁在中兴大市场入口处摆个小摊子,专门修锁配钥匙开锁。无论什么样的锁,到了他手里都能修好;也无论什么样的钥匙,到了他的手里都能配得出来:“锁王”的名号由此而来。
一次,一个客人问他,怎么干上这行了?他说,因为想干这行,所以就干上了这行。客人说,你真有意思。他说,是干这一行有意思,才有意思的。客人说,干这行钱太少,只怕意思不多啊。他说,有意思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城里太需要干这行的了。您看,天天有人被锁在门外啊。客人点点头,笑着说,你还真有意思,说了半天,没一句说到点子上。
陈锁锁从机器上取下钥匙,举起,反复看了看,然后夸张地吹一口气,说,可以了。但没有立即把钥匙交给客人,而是开始讲述自己是如何干上这一行的:
“我下岗以后去了深圳,在一个中外合资的大锁厂打工。那个锁厂生产上万个品种的锁,能满足全世界的人们对锁的一切需要。我干得非常出色。后来,老板送我外出学习,我很快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就在这时,厂里的另一个技术骨干,我一个很要好的同事,莫名其妙地被开除了。
开除的第二天,他把自己反锁在房子里,自己身上也锁满了锁,脖子上锁满了圆形的锁,手上锁满了方形的锁,腰上锁满了条形的锁,脚上则锁满了各种各样的链条。我还看见,他的房子里有一个菩萨一样的布人,布人身上也锁满了锁。
我非常震惊,他怎么变得如此奇怪呢?然而,这还不算什么,更怪的是他在房子里的举止言行。他不时拳击布人,砸得叮当叮当响,口中念念有词:“该死的,该死的,你还要我造锁吗?我要锁死你。”打得筋疲力尽后,他又轻轻的把玩布人身上的锁,很久以后又面向布人跪下,口中念念有词:“我给你开锁,然后,你再给我开锁,好吗?”膝盖跪疼后,他站起来,用自己身上的锁,使劲地砸布人身上的锁,然后口中念念有词:“我不再造锁,我不再造锁,都是锁惹的祸啊。”
我只好强行开锁,我租来了气焊机。在割断这些锁时,我突然发现每一把锁都有一张血盆大口,我真想把这些嘴堵住。可这些怪兽好像可以生出无数可怕的嘴,越是挣扎就越被它死死咬住,直到耗尽你最后一口气。他被我拖了出来,瘫痪在地上,如一堆稀泥。我批评他:“你怎么这样傻?有什么想不通的?锁终究是要打开的……”
是啊,都是锁惹的祸。此刻,我内心深处,一会儿涌起一股酸,一会儿涌起一股麻,一会儿涌起一股苦,一会儿涌起一股辣,最后才涌起了一股甜。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就从厂里辞职出来,干起了这一行。
那个配钥匙的人,被陈锁锁说得一头雾水,听得不耐烦了,就说,把钥匙给我,多少钱?我要回家开锁去了。好的,保证能顺利打开,陈锁锁得意地说。
陈锁锁态度好,随喊随到,他替别人开锁,但从不偷盗,有口皆碑:“真正的锁王!”每替人修好一把锁,他总要连连点头说:“锁王就是锁王。”每替人配一把钥匙,他总要连连点头说:“锁王就是锁王。”每替人打开一把锁,他总要连连点头说:“锁王就是锁王。” 久而久之,他的这句话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有人问:“你怎么如此开心?”
他答:“那些被锁在门外的人,因为我能回家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以“锁王”的称呼为线索,让人们对锁和锁王的理解逐步深入。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如陈锁锁的坦诚与客人的防范心理的对比,陈锁锁的开朗与同事的自闭的对比,陈锁锁重新上岗后和辞职后的心情的对比等。
C.陈锁锁辞职是因为他看到同事被现实层层“锁”住,陷入痛苦困顿,无法自拔,而意识到人应该学会打开“心锁”,掌握自己的命运。
D.小说中对陈锁锁解救并开导同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情冷漠的否定,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强烈呼唤。
E.“锁王”这个称呼,不仅体现了陈锁锁修锁配钥匙的本领,也体现了他造锁的本领,更体现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很好。
2.小说中的主人公陈锁锁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6分)
3.请分析第9段划线文字的含意以及在小说上下文中的作用?(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7)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8)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9)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10)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与可
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分析诗人是如何写景的。(6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沉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凶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曰:“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扞。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曰:“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师怪问之 怪:认为……怪异
B.出为北雍州刺史 出:出京外任
C.籍没妻子 没:死亡
D.适会寇来 适:正赶上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有远略”的一组是( )(3分)
①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 ②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③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④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⑤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⑥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B.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并很智慧地用计策让那些一向为患乡里的凶黠之徒认罪。
C.汾州之前多次遭侵略抢劫,多任刺史都不能很好的治理,以致耕桑荒废。韩褒到后,用智慧和仁爱之心治理了那里,使汾州得以很好的发展。
D.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做刺史期间,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5分)
(2)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
冯骥才
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需要高度的文明。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缺乏文明的社会就如同暴发户,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一定会丑态百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正因此,文明堪称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
经济显然不是我们唯一的社会属性。所以,前行至今,我们碰到了许多光凭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确应该思考,如何把建设文明社会作为发展的具体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方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前不久我在英国听到了一件事。温莎城堡里有一个巨大而豪华的宴会厅,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着火时伦敦老百姓纷纷自行开车去救火。大火被扑灭后清点物品,竟然没有一件遗失。我听了之后非常感慨,这就是一种国家软实力。这个软实力是什么?无疑就是高度的文明。文明与文化是什么关系?简言之,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所有的文化事业,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影响社会。
文化不是一个对象。文化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不应该被对象化。今年春天,在牛津大学有位留学生问我,中国文化到底该怎么走出去?我回答,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携带者。我们在国外,外国人就是通过我们来认识中国文化的,就如同我们也通过普通的外国人来认识西方文化一样。作为文化的携带者,最要紧的是你对自己的文化是不是自觉。有了自觉,就也有了责任。
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文化的承担。谁来承担这个文化?首先是人。进一步讲,文化的自觉是谁先自觉?首先当是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有文化的先觉,比普通人先感知文化的时代需要。只有及时感知文化前沿的问题,做文化传承的志愿者,才能把文化自觉承担起来。可以说,如果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国家自然就会有整体的文化自觉。
毋庸讳言,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对承担文化自觉非常的重要。回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如果没有但丁、达﹒芬奇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家,如果没有知识分子、作家、诗人、哲学家的大量涌现,就根本谈不上复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复兴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并不只是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更在于其蕴藏的独特思想价值。由此而言,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复兴。
呼唤民族复兴,文化的复兴不仅当仁不让,而且也是终极指向。当今中国,全社会都应给予文化复兴更多的关注。对照现实,尤显任务的艰巨与紧迫。期待更多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勇做志愿者,承担起文化自觉的责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需要高度的文明。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的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B. 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民族复兴的关键都是文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没有了文明,也就使中国梦成为了空想。
C. 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许多问题光凭经济是无法解决的。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才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
D. 我们现在的确应该思考,如何把建设文明社会作为发展的具体目标,因为这体现着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第三段讲述了作者在英国听到的一件事,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英国是一个真正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
B.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所有的文化事业,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影响社会。
C.文化是由人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携带者。有了对文化的自觉,就也有了责任。
D.文化的承担者首先当是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对承担文化自觉非常的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重点阐述了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强调了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
B.从文艺复兴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复兴。
C.中国知识分子理应做文化传承的志愿者。如果他们都能把文化自觉承担起来,国家自然就会有整体的文化自觉。
D.呼唤民族复兴,文化的复兴不仅当仁不让,而且也是终极指向。当今中国,应该有更多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古之学者必有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