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饥饿游戏》这部电影从画面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饥饿游戏》这部电影从画面看,并不像大片,却以剧情主线取胜,从上半年杀出,制造出2012年第一大冷门,然而故事立意上确实老套庸俗乏善可陈

B.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调整产业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国面临消费率偏低、产能过剩、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等矛盾。

C.机关作风整改不能只是口头说说,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如果能贯彻这一理念,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之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大家一定有口皆碑

D.社区民警孙富来6年如一日照顾东大寺社区烧鸡胡同的75岁回族孤寡老人陈同直至老人因病去世,谱写了一段回汉“父子”情深、警民水乳交融的佳话。

 

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有口皆碑:碑,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适用对象错误。A项,乏善可陈:说不出有什么优点,没有什么好称道的。B项,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D项,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的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B.龙门才子王勃纷纷扬扬地一挥而就,然后飘然而去,而《滕王阁序》中的恢宏与华丽,从此天长地久地定格为一道千古文化风景。

C.居住是个大问题,在我国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买房造屋,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富贵人家来说,就更不同凡响了。

D.石原慎太郎抛出购买钓鱼岛的计划,把中日两国民众最为敏感、最为关切的领土争端问题推到了空谷足音的危险境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严震,字遐闻,梓州盐亭人。本农家子,以财役里闾。至德、乾元中,数出赀助边,得为州长史。西川节度使严武知其才,押衙,迁恒王府司马,委以军府众务。武卒,罢归。起为兴、凤两州团练使,好兴利除害。迁山南西道节度使。朱反,遣腹心穆廷光等遗帛书诱之,震即斩以闻。是时,李怀光与贼连和,奉天危蹙,帝欲徙跸山南,震闻,驰表奉迎,遣大将张用诚以兵五千卫。用诚至盩厔有反计,帝忧之,会震牙将马勋至,帝告以故,勋曰:“臣请归取节度符召之,即不受,斩其首以复命。”帝悦。勋还得符,请壮士五人与偕,出骆谷,用诚以为未知其谋,以数百骑迓勋馆之,左右严侍。勋未发,阴令焚草馆外,士寒争附火,勋从容引符示之,曰:“大夫召君。”用诚惧,将走,壮士自后禽之。用诚子斫勋伤首,左右刀得免,遂仆用诚,而格杀其子。勋即军中,士皆擐甲矣。勋昌言曰:若父母妻子在梁州,今弃之而反,何所利邪?大夫取用诚尔,若等无与!”众乃服,不敢动。即缚用诚送于震,杖杀之,而拔其副以统师。天子至梁州,宰相以为地贫无所给,请进幸成都。震曰:“山南密迩畿辅,李晟锐于收复,方藉六师为声援,今引而西,则诸将顾望,责功无期。”帝未决,会晟表至,亦请驻跸梁、洋,议遂定。然梁、汉间刀耕火耨,民采稆为食,虽领十五郡,而赋入才东方数大县。自安、史后,山贼剽掠,户口流散,震随宜劝课,鸠敛有法,民不烦扰,而行在供亿具焉。车驾将还,加检校尚书左仆射。久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保,谥曰忠穆。

(节选自《新唐书·严震传》)

[注] 迓(yà):迎接。②鸠:通“勼”,集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川节度使严武知其才,押衙  署:暂代

B.会震牙将马勋至  嗣:随后

C.宰相以为地贫无所给  仰:仰望

D.而赋入才东方数大县  比:与……相当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严震“兴利除害”的一组是(3分)(  )

本农家子,以财役里闾

数出赀助边

震即斩以闻

遣大将张用诚以兵五千扞卫

遂仆用诚,而格杀其子

随宜劝课,鸠敛有法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严震为人慷慨,才能出众。他出身农家,家境富裕,曾多次出钱资助边防;严武知其才能,在自己升任恒王府司马后,就把军府中的许多事务交给他办理。

B.严震处事果敢,忠于朝廷。他斩杀了朱泚派来劝诱的穆廷光,送表章迎奉并派人保驾想移驾山南的皇帝,对谋反不成的属下张用诚毫不留情地予以杖杀。

C.严震富有远见,敢于进言。宰相认为梁州“地贫无所仰给”,请皇上去成都,严震则认为山南接近京郊,皇上驻此有助于收复京城,否则就会求胜无期。

D严震发展农耕,体恤百姓。梁、汉百姓采稆为食,加之山贼抢掠,人口流散,经济十分落后;严震则鼓励百姓从事农桑,收敛适度,使驻地供应充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诚以为未知其谋,以数百骑迓勋馆之,左右严侍。(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父母妻子在梁州,今弃之而反,何所利邪?(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

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加御史中丞。载与幸臣李辅国善,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载意属国柄,辅国恳辞京尹,辅国识其意,然之。代宗即位,辅国势愈重,称载于上前。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辅国死,载复结内侍董秀,多与之金帛,潜通密旨。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载常惮之。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闻载奏,适会于心。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僭无度。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君臣之分。载尝独见,上诫之,不。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载丑迹闻,载知之,奏于上前,少良等数人悉毙于公府。由是道路以目,不敢议载之短。代宗审其所由,凡累年,载长恶不悛,众怒上闻。辩罪问端,伏罪。载长子伯和、次子仲武、三子季能并载妻王氏赐死。

载在相位多年,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轻浮之士,奔其门者,如恐不及。名姝异乐,禁中无者有之。兄弟各贮妓妾于室,倡优偎亵之戏,略无愧耻。及得罪,行路无嗟惜者。

(选自《旧唐书·一一八卷》,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加御史中丞      寻:不久

B.辅国恳辞京尹  诣:拜访

C.不与载  协:合作

D.载尝独见,上诫之,不  悛:高兴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是使元载“身败而亡”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3分)(  )

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

承意探微,言必玄合

恣为不法,侈僭无度

凡累年,载长恶不悛,众怒上闻

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

轻浮之士,奔其门者,如恐不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载出身寒微,自幼好学,为人聪慧敏捷,走向仕途后攀附权贵,贪污腐化,结果身败而亡,并累及妻儿。

B.元载勾结董秀,探察皇上意图,奏对之时深合皇帝心意,获得唐代宗的信任。

C.在铲除鱼朝恩的过程中,元载起了重要作用,这使他骄横狂妄,目空一切。唐代宗对他极为不满,立即除掉了他。

D.元载权倾一时,恣意放纵,生活奢靡。他的三个儿子贪于财货,寡廉鲜耻,获罪之后无人同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旧制不以国马臣下     假:借给

B.言宫禁事不得实  坐:定罪

C.帝厌兵  会:适逢

D.遣使吊赙其家  第:按次序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庞籍刚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  )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昌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 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期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金兵大入,京师      薄:迫近

B.体仁之  衔:怀恨

C.道周不焉  与:参与

D.周引祖制之  抑:约束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

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黄道周最终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免死罪。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