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以“静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以“静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生活于喧嚣的世界,人是需要静心谛听的。听内心的告白,听他人的忠告,听自然的天籁,听一切让自己心灵归于沉静的声音。

 

参考例文: 静听 在城里生活的久了,耳边经常听到的是普通话、流行音乐和汽车喇叭声。普通话是必须要说的,要不天南海北的人怎么沟通?流行音乐是必须要放的,那是店铺招揽生意的措施,也确实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气息;汽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喇叭是交通安全的必需。……城里类似所有的声音都是应该或者说是必须有的,我决不持否定的态度。我要说的是,对于我这个已经有些年纪的人来说,很久没有听到过小时候那不绝于耳的乡音了。 春天来了,燕子也来了,燕子有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一个剪刀一样的尾巴。它们落在了房檐上,在屋子的檩条上搭窝。于是,就有清脆的唧唧的叫声在院子屋子里弥漫开来。不久,小燕子出生了,便又有了稚嫩而清脆的声音加进来,有时还要加上麻雀的吱吱声。人在忙活鸟在歌唱,那是农家院里自然和谐恬静的一景 村后有一条通往农田的道路,路的两边有好几个形状不一的水坑,水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一到夏天就涨起来了,李商隐说“巴山夜雨涨秋池”,我的老家夏水才是最丰富的。雨刚停,我们早就迫不及待地出门欣赏雨后景色,实际是去舒展因下雨不能出门的局促心情。来到村后,首先听到的是青蛙大合唱,它们有的正趴在水边鼓着肚子抬着头,有的藏在芦苇里,成千上百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出声音。我想起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种乡音,想来已经几十年没有听到了。 小时候夏天中午是不午睡的。估摸着爷爷和父亲睡着以后,就拿上粘知了的工具蹑手蹑脚地走出院子,小心翼翼地打开街门,真的生怕弄出一点动静被爷爷叫回去。出的门来撒腿就跑,那是一种解放了的感觉,不一会儿就来到三奶奶的院子里。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枝射下来,地下布满了斑斑驳驳的阴影,园子里静悄悄,只有一种声音:蝉鸣。看不到蝉们在哪儿,但整个小园里都是知了的叫声,它们毫不顾及人们是不是喜欢,只是不知疲倦地叫,它们一定觉得自己的叫声比京剧《贵妃醉酒》还要动听,尽管只有我一个听众,也毫不偷懒。久而久之,那种持续的大合唱就给我一个印记:这才是夏天。而这夏天独有的乡音,现在在哪儿呢? 秋天的天空辽远而空阔,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云朵变换着形状,一会儿像一头大狮子,跟村东头那两个石狮子一样,就那么威武地静静的蹲着,可是一会儿就变了,那头大狮子不见了,云朵什么样子也不是了。忽然,好像就在刚才狮子那儿飞来了一群大雁,开始是一个点,也听不到声音;一会儿就看清它们是排成“人”字形飞到头顶上来了,同时,发出“呱呱”的叫声,那声音在空旷的田野传出老远,直到大雁变成“一”字,飞到南边去了,空中还传来“呱呱呱呱”的声音。进城以后,就再也没有听到过那久违了的“呱呱”声。 “修理洋锁——配钥匙”,一听到那拉长了声调的吆喝,我就跟着奶奶拿着铁锁来到修锁的挑子前,他的挑子上挂着很多大大小小的物件,在为我们配钥匙的过程中,还没有忘记喊一声“修理洋锁——配钥匙”,余音传出老远老远。 “磨剪子来——抢菜刀”,一个高高的秃顶老头扛着板凳来了,板凳的一头是磨刀石,另一头挂着盛有各种有关工具的布兜。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爷爷就拿着菜刀出来了,而我感兴趣的是那独特而好听的叫喊声——“磨剪子来——勥菜刀”。 小货郎使用的招揽生意的工具很特别,一个一尺多长的木棒,上端按有一面小鼓,下面是一面小锣,他举着它转动,锣鼓就同时发出声音。于是,我就知道卖琉璃球的来了,卖吸铁石的来了,卖梨膏糖的也来了。 冬天的晚上,村里的人们早早就睡下了,免得点灯熬油,可还没有睡着肚子就叫了起来。一般情况下,正是这个时候,街上会传来“煎饼——合子”的叫卖声。虽然还不算太晚,但街上已经很肃静了,偶尔传来狗的叫声,那叫声刚一停,“煎饼——合子”就来了。这时候,我一定不再睡觉,非缠着家长买一个不可,羊血、豆腐、粉条、芫荽用煎饼包着,那叫好吃。卖煎饼合子的在“煎饼——合子”叫卖声里向东头走去了,那声音却在夜幕里传出老远。 如今,这些乡音都很难听到了,我们忙碌在名利的旋窝里,为了所谓的目标而弄得迷失了自己,习惯于普通话、流行音乐和汽车喇叭声。但每到万籁俱寂,在我的灵魂深处,那些淳朴而温馨的乡音仍清晰地响起。 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了久违的乡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单词型命题,“静听”属于偏正结构的动词,行文重心落在“听”上,然而修饰成分“静”不可忽视,它规定了“听”这一动作的状态,限制了动作主体的心态,即“安静地”“静心地”,其暗示意义如同提示语所言,处于喧嚣的世界,必须静下心来谛听一些有益身心,也能让自己心灵归于宁静的的东西。静听,不同于“聆听”“倾听”。“聆听”强调的是“听”之态度的谦虚;“倾听”,强调的是“听”之神情的专注,态度的认真;静听,强调的是“听”之表情的安静,内心的沉静。“静听”之“听”并非纯由耳朵感受,亦可指内心的体验。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仿照示例,从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一篇作品和其中的一个人物,然后拟写人物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要求: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式相近。(3分)

示例:《水浒传》中的鲁达说:“人生就是敢作敢当,风风火火,让生命大放光芒。”

           》中的         说:“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示例,为下面提供的两组镜头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主旨明确,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4)

示例:

【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中学生,突然停下来,弯腰将同学扔在校园的废弃物丢进了垃圾桶。

【画外音】拾起的是垃圾,收获的是成长,传播的是文明。

【镜头】一辆吉普车减慢速度,停在信号灯前,耐心等待闯了红灯的孩子们过去。这个时候,一名执勤交警对司机微笑,并且敬礼。

【画外音】                                                                               

【镜头】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最后,教室里空无一人,日光灯一直亮到天明。

【画外音】                                                                                

 

查看答案

课文默写。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2)举世皆浊我独清,                          

(3)渔父莞尔而笑,                                

(4)沧浪之水清兮,                

(5)真的猛士,                                 

(6)鲲之大,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8)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查看答案

古诗鉴赏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题目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1.作者在开头三节叙述了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其用意是什么?(3分)

 

 

2.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为什么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呢?请概述原因。(3分)

 

 

3.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为什么没有圆满的结局?(3分)

 

 

4.这篇哲理小说刻意探讨了一种人生命题,也即“如何去爱”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