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题目。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题目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1.作者在开头三节叙述了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其用意是什么?(3分)

 

 

2.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为什么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呢?请概述原因。(3分)

 

 

3.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为什么没有圆满的结局?(3分)

 

 

4.这篇哲理小说刻意探讨了一种人生命题,也即“如何去爱”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3分)

 

                                                                                          

 

1.表现人们对老园丁的不理解(1分);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作铺垫(2分)。 2.(1)老园丁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1分);(2)在他没有弄清玫瑰“长到何时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的之前,他不会去采折玫瑰花(2分)。 3.园丁的感情生活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局部,却没有爱上他的全部,她们的爱是不完整的(3分)。 4. 参考观点:(1)生命是一个整体,爱一个人或物,要爱他(它)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他(它)的局部;(2)人人都爱玫瑰花,但人人只爱玫瑰花的美丽,而不是爱玫瑰花的本身!照应到现实生活,人人都爱美好事物的,但人人只爱美好事物的美丽,而不是爱美好事物的本身;(3)人们爱玫瑰花,就摘下它;人们爱的东西,都会想尽办法去将其“私有化”,看来自私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连人类的爱,也会表现出这一本性。(4)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长久的,这看似人生的缺憾,实际上却是生命的常态。(观点明确给1分,言之成理给1分,表达流畅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开篇段落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要紧扣小说主题,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结构上应想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类似的术语。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抓住第九段中“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最后一段中“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这两处关键句加以揣摩品味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来考虑,具体答题时要考虑到玫瑰花的比喻意义,同时由四个女人做法的不同联想到爱的不完整。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本题为个性化理解型题目,尽管答题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定要考虑文章本身的价值倾向,要扣住“爱美好事物”这一中心,然后紧扣文本进行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内阅读题(毎小题3分,共9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作者先说明“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后笔锋一转,说“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曾经屡次为之感叹”中的“之”指代什么?

 

3.“呜呼,我说不出话。”为什么作者会“说不出话”?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选择题毎小题3分,翻译题9分,共18分)

(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三)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yǐng》,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鄙陋没世          终结一生     B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   搅浑 

C 长沙            刚好         D 死生               以……为同,把……看成一样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一样的一项是(   

例句:至激义理者不然

A.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B.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C.圣人不凝滞         D.葬江鱼之腹中

3.下列各句中“之”字与其他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亦颇识去就分矣       B.安能以皓皓

C.及见贾生吊           D.幽于粪土中而不辞者

4.翻译下列句子。(9分)

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②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③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查看答案

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________,然而在这样的生活________中,________预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A.稀少 艰 欣然B.稀少 艰难 毅然  C.寥落 艰 欣然   D.寥落 艰难 毅然

 

查看答案

以下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又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刘向《新序》等文献。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最初发表于1926年4月12日《语丝》,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C.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腐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D.庄子,名周,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福布斯》上的一篇文章认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张不仅将损害中国经济,也将影响美国消费者的利益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

B.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C.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D.我们在举办奥运会之际展现了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更讲文明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