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牌坊(fāng) 羞赧(nǎn)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fāng       羞(nǎn)      羊肉(bāo)       (hè)然长逝

B.精(suǐ)        缱(quǎn)     (mēn)葫芦       休(qī)相关

C.蕴(jiè)        (yùn)帖      (yìng)声虫      矫(jiǎo)揉造作

D.直(zhuàng)     (jiān)染     (gū)辘        栉(zhì)风沐雨

 

D 【解析】 试题分析:“溘”应读“kè”;B 闷葫芦,“闷” 应读“mèn”;C 熨帖,“熨”应读“yù”。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此题主要考核多音字和形声字,“溘”单独记忆,“熨”和“熨斗”有关读yùn,其余读yù;“闷”当“封闭的,不透气的”和“心情不好”时读mèn,其余读mē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请结合语意,以“捷径与美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

(3)此去经年,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咏而归。(《论语》)

(5)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5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请写出一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2.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对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你如何评价?(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9分)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栾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蹇(qiān)裳:提起衣服。④洒然:惊异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仰瞻陵阜,旁溪谷                瞩:注视,观望。

C.林麓向背,皆于左右              效:验证,证明。

D.其所据,亭得以广                斥:开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知久也                        皆出于此乎

B.而姑寓                          盘盘,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席宾客                      犹不能不之兴怀

D.相携徜徉上                      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4.用叙线(/)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山 中 有 二 三 子 好 客 而 喜 游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 携 徜 徉 而 上 穷 山 之 深 力 极 而 息 扫 叶 席 草 酌 酒 相 劳 意 适 忘 反 往 往 留 宿 于 山 上。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3分)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