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请结合语意,以“捷径与美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捷径与美景 漫漫人生路,有笔直捷径,也有蜿蜒美景。假使起点和终点早已确定,我想等长的人生旅途中,我渴望的不是捷径,是美景。 捷径于我,从来不是一个善意的词。想必把弯路走直了,归功的还是那千方百计。那么义无反顾地抹杀掉任何一个轻微的弧度,那么大义凌然地割锯掉任何一个细微的拐角,那么不假思索地扯直了人生的每一段短小的弯路,以至于在任何两点之间都赤裸裸地铺满直线,寻不得一处圆润。 捷径真当如此迫于被找到吗?辛亥革命这条浩浩荡荡的捷径还是让中国走进了资本主义的死胡同,大跃进和文革这两条震耳欲聋的捷径,让中国陷入了停滞不前的沼泽地。不同于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不同于长风破浪后的直挂云帆;所谓捷径,也许结局也同样会出现成功,可这成功却经不起审视。追溯源头,便会发现一路上的脚印都踏得如此干瘪无力,似乎还可以看见鞋底上沾满了欲望的泥泞。 而美景于我,却值得用灵魂去巧遇。在人生太多的时刻,太多的直路铺陈眼前,我无法眼睁睁地望着自己如木偶一般机械地走向早已完美呈现的终点。那么除了活着,我将一无所有。我坚信自己是敢于把直路走弯的,寻觅美景,不仅仅是带上文字和相机那样简单。更需要陶醉于那一丝漫不经心的淡然,那一缕浅笑低吟的坦然和那一份目光澄澈的毅然。 对美景的信仰又到底站在我们中间多久了?西游的师徒四人啊!为何舍弃那十万八千里的小小跟斗云却与山与海共度半生,即使遇上了妖魔也同样乐在其中?在遥远的世界的角落,在多少个蜿蜒的转角和路口上有采风者停留驻足。你们是否也同样挂着流着汗的笑,灿烂无比!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美景;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时,亦涌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美景。就这样不紧不慢地看脚步曲折向前,听时间婉转流逝。于是把原本那一条又窄又扁的路,神奇地用弯道拓开了宽度,用美景撑起了高度,生命从此鲜活澎湃。 捷径与美景,也许同样有被发现后的喜,可捷径之喜在于“欣”,美景之喜在于“惊”。平淡的人生,同样可以有欣喜来加以点缀,而绚烂的人生却必定要有惊喜来浓墨重彩。捷径是把弯路走直一时的精彩,而美景则是把直路走弯后一世的芬芳。 捷径与美景,如果注定是一道难分高下的辩题,那么早已确定好的起点和终点,管它哪个辉煌哪个落寞,漫漫人生路,我以我坚定的信念拉开这场辩论的序幕——不爱捷径,独爱美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关系型命题作文,写作中二者必须相互联系,并且要有侧重。 首先要理解材料的含义。“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意在告诉人们,人生中应该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或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达成不是一种投机取巧,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更在于人生的态度:去功利,驱浮躁,追求淡定与自然,把心安顿好。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姿态,随遇而安,无往不适,这类人在人生中在乎的不是得失,而是过程;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在人生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失去很多,但收获也会比失去的更多,比如人生的阅历、人生的经验、人生的心态等等,与“把路走直了”一样,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因为他们走“弯路”的同时增厚了生命的质感。 理解了材料深刻的含义后,再来考虑作文的立意角度就简单了,立意可以两者选其一,也可以将两者统一。无论是选择哪个角度,一定要联系人生的方式,把立意定位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上来分析、思考。 建议:立意不可一味求新,求新容易造成离题。创新不一定要在立意上,也可以在语言、构思、对材料的挖掘上。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

(3)此去经年,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咏而归。(《论语》)

(5)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5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请写出一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2.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对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你如何评价?(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9分)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栾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蹇(qiān)裳:提起衣服。④洒然:惊异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仰瞻陵阜,旁溪谷                瞩:注视,观望。

C.林麓向背,皆于左右              效:验证,证明。

D.其所据,亭得以广                斥:开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知久也                        皆出于此乎

B.而姑寓                          盘盘,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席宾客                      犹不能不之兴怀

D.相携徜徉上                      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4.用叙线(/)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山 中 有 二 三 子 好 客 而 喜 游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 携 徜 徉 而 上 穷 山 之 深 力 极 而 息 扫 叶 席 草 酌 酒 相 劳 意 适 忘 反 往 往 留 宿 于 山 上。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3分)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0分

远 和 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那时候,长长的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暂停一下,然后又平稳地起步前进,但是它的速度还没有开足时那么惊人。在机车有力的掣动下,眼看它不慌不忙地从容驶去,沉重的车厢压在铁轨上,发出低沉和谐的隆隆声,然后消失在弯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草原的边缘上,每隔一定间距,汽笛吼叫,喷出一圈圈浓烟,可以感觉到列车行驶的痕迹。最后,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剩那车轮的坚实的轧轧声,在午后的寂静中悄然隐去。

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他那可敬的工作,仿佛风刀霜剑,在他脸上刻下了皱纹。现在,他虽已年老,但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了忠诚、勇敢和谦逊的品质,并获得了司机们应有的高尚和智慧。

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做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晦明,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现在,房屋渐渐变成小镇外疏疏落落的村舍,大街也渐渐冷落,变成一条乡村的小路——两个妇女就住在其中一所村舍里。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闪光的铁轨。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的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1.小说的题目包含两层意思,既指                ,又指                  。(2分)

2.小说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4分)

4.小说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落差的?(4分)

5.小说的结尾并没有告诉读者,为什么那对母女每天向司机招手,而又对他的到来显出“困惑不解的敌意和深沉的、畏怯的拘谨”。那么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