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阳关古道苍凉美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2分

阳关古道苍凉美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2.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3分)                                                                                

3.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1.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4分) 2.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3分) 3.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2分)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含意。此题考查理解古阳关闻名遐迩的原因,从原文第二段“阳关……之所以闻名遐迩”可知,后面就是原因,按照内容概括应该有四点原因:①王维的那首《渭城曲》;②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③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④“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如果单从后句“并不……而是”的分句关系看第①点不是原因,但从前面“之所以”这个关联词与后面的关系看,它可以成为原因之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题干实际就是要求分析阳关古道苍凉美的具体表现。在文中找出能够表现“苍凉+美”的描写语句,具体描写内容在第三到第六段的相关描写部分。如第三段“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第四段“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将这些描写整理概括就是描写苍凉美的具体内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结尾的艺术。本文结尾采用了引用的手法,引用放在结尾处,一方面是对全文的概括,照应前文;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作者的观点,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从引用对古诗的否定和前文写今天的阳关可知,引用也是在赞美今天阳关“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回答问题。(4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着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13这段话的明显信息和隐含信息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王熙凤怎样的性格?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⑶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哀民生之多艰。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⑹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6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3分)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后面。(12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焉用亡郑陪邻   敢烦执事          

    ②既东郑         又欲肆其西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4.下面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它和《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C.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存《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均收入在其所编的《楚辞》中。

D.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祐集•权书》,内容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