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张敷华,字公实。少负气节,年七岁,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张敷华,字公实。少负气节,年七岁,里社树为祟,麾群儿尽伐之。举天顺八年进士。成化元年,与刘大夏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数千人。敷华谕散之,执其魁十二人。居浙十余年,历布政使。

弘治初,迁湖广。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佣直资饿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部内赋输大同,困于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改抚陕西,制婚娶、丧葬之式。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十二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高邮湖堤圮,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

改掌南京都察院。就迁刑部尚书。正德元年召为左都御史。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内阁力主之。帝犹豫,敷华乃上言:“陛下宴乐逸游,日狎憸壬,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宪交乖。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侍奉已革,寻复如故。政令纷拏,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疏入,不

既而朝事大变,宦官势益张。至除夕朝罢,忽传旨致仕。敷华即日就道。至徐州洪,坐小艇,触石几溺死。瑾未已,欲借湖广仓储 烂,坐以赃罪。修撰康海过瑾曰:“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耶?”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榜名朝堂。明年六月病且革,衣冠揖家庙,就榻而卒。

弘治时,刘大夏常荐之,帝曰:“敷华诚佳,但为人太峻耳。”为部郎奉使,盗探其囊,得七金而已。

(节选自《明史·张敷华传》)

【注】①壬:奸佞小人。②纷拏:混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刘大夏就部曹    愿:愿意

B.疏人,不          报:回复

C.瑾未已            恨:遗憾

D.公忍相耶          薄:逼迫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敷华为政惠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

①麾群儿尽伐之     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  ③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  制婚娶、丧葬之式 ⑤浚深沟以杀水势       与言官请去刘瑾等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敷华卓有才干,善于平乱。他在处理景宁多达数千人的矿贼闹事和平息终南山妖僧叛乱中,都能运用计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不动一刀一枪,就捉拿头领归案。

B.张敷华直言进谏,切中时弊。他在奏疏中议及时政的种种弊端,认为当今皇帝恣意享乐,亲近佞臣,国家政务荒唐,国库空虚,征兵视若儿戏,制度反复无常。

C张敷华触逆宦官,突遭解职。他作为御史,支持铲除刘瑾之祸;不料朝廷形势发生了变化,宦官势力日益增长;在一次除夕退朝时,传来了命令他退休的圣旨。

D.张敷华性情耿介,为官清廉。他多次被刘大夏举荐,但皇帝却认为他为人过于严峻。不过他的廉洁品质倒是可以从盗贼偷他的行囊,仅得七金中窥见一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

(2)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榜名朝堂。

 

1.C 2.C 3.A 4.(1)国家大事,百人为之争取犹显不足,几人破坏它却绰绰有余,望陛下详察。(关键词:“争”“坏”“审”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刘瑾恨意稍稍缓解,扔给张敷华定了个奸党的罪名,把他的名字在朝廷上张榜公布。(关键词:“解”“坐”“榜”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与上下文相应。题中,C项解释错了,“恨”应是“怨恨、仇恨”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表明张敷华为政惠民内容的一组”的要求,对题中所给六句话逐一审查。其中,①讲的是传主儿时的举动,④讲的仅仅是规定某些制度,⑥讲的不是传主的行为,它们都不符题目要求,因此凡含有此散句的选型都应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先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该项所讲的两件事,是不是都“不动一刀一枪”与原文无据;再说,在后一件事中也看不出用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争”是“争取”之意;“坏”势“破坏”之意;“审”是“详细、仔细”之意。第(2)句中的“解”是“缓解”之意;“坐”是“定罪”之意;“榜”,名词活用作动词,张榜公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敷华,字公实。年少时很有气节,七岁时,乡里社庙中有一棵树作祟,他指挥一群儿童3将社树全部砍掉。天顺八年他考中进士。成化元年,他同刘大夏原意到部曹做官,被授予兵部主事官职。成化十一年出任浙江参议。景宁的矿贼起事,多达数千人。张敷华告喻遣散了他们,抓捕了十二个首领。他在浙江做官十几年,历任布政使。 弘治初年,张敷华调任湖广。碰上年岁饥荒,张敷华便命令各府各县大规模修建学校,用佣金所值资助饥饿民众。张敷华被提升为右副都御使,担任山西巡抚。他管辖区内的赋税送缴大同,被转运折价所困扰。张敷华上书请求太原以北可通车的地方仍然缴纳稻谷,给人民带来来了便利。张敷华改任陕西巡抚后,制定婚娶、丧葬制度。妖僧占据终南山反叛,朝廷商讨用兵,尚书马文升说:“张敷华都御使能办好这件事。”张敷华果然用计谋把妖僧捉拿归案。张敷华调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张敷华改任右都御使,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高邮的湖堤坍圮了,张敷华让民工挖深水沟以减小水的来势,又修筑了宝应堤,。老百姓因此而获利。 张敷华改任掌管南京都察院。就地升迁为刑部尚书。正德元年,皇帝召他为左都御史。这年冬天,大臣和谏官向皇帝请求罢免刘瑾等人的官职,内阁也竭力主张这一请求。皇帝却犹豫不决,张敷华于是上疏说:“陛下宴饮享乐,放纵游玩,整天同奸佞小人一起玩耍,政令与圣旨相矛盾,行事与原有制度相背离,我私下里慨叹困惑,请允许我向陛下大略的谈谈当前时政的弊端。比如,四十万的库藏已经用完,但陛下您却仍然取用不止。六七岁的儿童不懂什么,却被召为勇士。织造已被废除停止,(不经吏部考核、由内宫直接任用的)侍奉制度也已经被革除,但不久又恢复了原来的老样。政策法令混乱,弊端滋生蔓延。对于国家大事,上百人为之争取还显得不够,但只需几个人破坏它就绰绰有余了。希望陛下您详察。”奏疏送上,皇上却没有回复。 不就朝廷形势大变,宦官的权势日益扩张。到除夕那天退朝时,忽然传下圣旨让张敷华退休。张敷华当天就上路。到达徐州碰上洪水,张敷华坐在小船上,小船碰撞在大石上,张敷华差一点溺水而亡。刘瑾还不解恨,想要以湖广粮仓中粮食受潮霉烂为由,判张敷华贪赃罪。修撰康海拜访刘瑾说:“我们陕西人敬爱张公像父母一样,您真的忍心那样逼迫他吗?”刘瑾的恨意稍稍缓解,仍給张敷华定了个奸党的罪名,把他的名字在朝廷张榜公布。第二年六月,张敷华生病并且日益严重,他穿戴整齐到家庙祭祀,回来后靠近床铺而死。 弘治年间,刘大夏经常推荐他,皇帝说:“张敷华的确是个能人,只是为人太严峻而已。”张敷华担任部郎奉使时,盗贼偷他的行囊,才得到七金而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源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政府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后,日本政府与军部仍在降与和的问题上发生较大分歧,直至天皇最后“裁决”,才在维护天皇制国体这样一个条件下接受投降。由美国起草的《波茨坦公告》,美国有意不写进废除日本天皇制的条款,并把原稿中曾写有的相关条文,在发表前删掉了。保留天皇制,对日本而言,实际起到保留日本军国主义主要精神支柱的作用。天皇不但是日本军队实际的最高统帅,而且被赋予超越一切的权威并被神化。“天皇神威”“为天皇而死”,则是日本国民和军队中长期普遍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性和非理性的具体表现。

投降后的日本由美国实行单独占领,而不是像德国那样由苏、美、英、法四大盟国分区实行军事占领,盟国管制委员会行使德国政府职能,纳粹制度被彻底铲除,没有留下后遗症。对日本败降的处置,主要是由美国政府控制下完成的。1948年12月24日,即对日本7名甲级战犯执行绞刑的第二天,麦克阿瑟总部宣布,释放仍在监狱中的岸信介等19名甲级战犯嫌疑犯。出于反苏、反共和反华的需要,1949年1月26日,麦克阿瑟指令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释放了以冈村宁次为首的260多名在押战犯。10月19日,又宣布对乙、丙级战犯结束审判,不再逮捕、搜查战犯嫌疑犯。1950年3月7日,悍然颁布“第五号指令”,规定所有根据判决书仍在日本服刑的战犯都可以刑满前按所谓“宣誓释放制度”予以释放,这实际上完全破坏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吉田茂政府先后为18万左右的军国主义分子解除“整肃”,一大批日本战犯重新走上政坛,为重演过去的军国主义历史埋下了祸根。

由于“冷战”,1951年9月8日,美日背着战胜国中国,在旧金山非法签订了《对日和约》与《日美安全条约》,致使《对日和约》成了把苏联、中国等排除在外,只有美英等国签字的片面媾和条约。和约没有使日本结束和苏联、中国的战争状态;允许美国以托管的名义半水久性地对冲绳实行军事占领;没有解决战争赔偿、领土等通常签字和约必须解决的问题。后来,美同抛弃了在日本实行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政策,转而采取扶植日本右倾保守党政权,变日本为反共的东方前哨阵地和美国“远东兵工厂”的政策。可以说,“冷战”为日本不认真清算过去的侵略战争罪行,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

美国学者赖肖尔在其所著《日本人》一书中说,日本民族长期生活、困守在一些狭小的海岛上,所以,“日本人表现出胸襟狭窄的国民性格”。“神道”是日本的国家宗教,并被确立为一种政治制度,成为日本近代向外侵略扩张的思想理论根据。总之,以神的民族和天皇的国家为主要内容的皇国史观,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性格中狭隘、狂傲、自私的一面,在对外政策上则表现出强烈的征服欲和贪婪的占有欲,这是近代日本屡屡发动对朝鲜、中国等亚洲各国侵略战争,且始终不曾悔改的重要历史渊源。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4.1.6)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盟国管制委员会成功在德国行使政府职能,而其在日本的行动却失败了。

B.释放大量日本二战战犯,是美国政府一手操纵的一个重大丑闻。

C.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蔓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同样难辞其咎。

D.“神道”是日本的国家宗教,日本国民长期存在浓厚的封建性和非理性意识。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日和约》的签订是当时世界“冷战”在亚洲的反映。

B.美国对日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妥协到扶持利用的过程。

C.美国扶持日本右翼势力是出于反苏、反共和反华的需要。

D.胸襟狭窄的国民性格是日本近代向外侵略扩张的思想理论根据。

3.下列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有条件投降,保留天皇制,使战后日本再次蔓延的军国主义思想有了精神支柱。

B.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并包庇大批战犯,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复活埋下了祸根。

C.《对日和约》认可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存在,“冷战”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

D.狭隘狂傲的民族文化性格传统是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和军国主义思潮泛滥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了两半。由此一条古老的谚语在非洲广泛流传:“鬣狗难过岔路口。”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伦敦奥运会吴景彪丢掉了中国队计划内的举重金牌,这也让这位小伙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比赛结束的那一刻,他的情绪立即崩溃了。面对央视摄像机,吴景彪不能自已,突然鞠躬道歉,泣不成声:“我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对不起大家!”

在“金牌至上”的重压之下,吴景彪哭了。吴景彪的哭声表明,(1)。“金牌至上”的背后其实还是践行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逻辑。所以,要化解运动员身上的重压, (2):学着给所有失利者一个肩膀,学着给所有失利者一个鼓励,乃至一个公正的评价及待遇,学着向所有比赛参与者表达一种感激。如何对待金牌得主,如何对待那些失利者,其实这不仅仅是赛场上的事,(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2012年网络流行语大盘点:月光族、围脖、你幸福吗、正能量、切糕、元芳、世界末日、江南Stylc、中国好声音……每一个活色生香的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组合在一起,用另一种方式显示着这个时代的特点。

材料二  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叉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些网络语言我听不明白。”

材料三  调查发现,经常使用“顶”“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网络语言使用的利或弊有何看法?请自选一个角度加以简析,不超过50字。(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和谐。________,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________,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________,所以又称之为“中和”,________。________,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中”,恰当之谓也

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 ③④⑤②①   B. ④①②③⑤     C. ④⑤③②①  D. ③⑤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