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
贾平凹
两年前,我出差到陕南的阳平,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遇见过一个小女孩;从此再也不敢忘却,慢慢自重起我这做大人的身份了。
那一天,我钻了六十里山路,赶到阳平的时候,已经黄昏了,就歇在镇南的旅店里。这个旅店很小,五排小平房;我的房间就在最后一排的东头,窗外正好是几株苹果树,果子结得很繁,枝条一直伸到窗台,在房里伸手便能摘下来。
我进去的时候,房间里是空空的,临窗的那个床上,堆放着几个装得很好的提包,一个小女孩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的果树。听见我进来的响声,她回过头来,静静地看着我。她眼睛很大,鼻子却又小又翘,是一张十分生动的脸面,我立即就喜欢起来了。
“你是谁的孩子?”我说。
“妈妈的孩子。”
我笑了,愈觉得孩子的可爱,去按她的鼻子,她却挡了我的手,问我是住店的吗,说她的妈妈在这里住了两天,妈妈到车站买票去了,准备晚上去汉中呢。
“你真乖,”我说,“怎么不到院子去玩玩呢?”
“妈妈让我就坐在床上数那苹果哩,说数清了,她就回来了。”
她向我指指窗外的那棵苹果树。那满树的果子,虽然并没有熟足,却都呈着白灰色,上面似乎都噙着露珠儿。我走得口干肚饥的,一股馋馋的酸水儿就泛了上来,耳朵下分明感觉到了两个小坑了。
“这苹果一定好吃。你数了多少了呢?”
“我老数,老数不准,一遍和一遍数的不投呢。”
“你没有摘个吃吧?”我笑着说。
“怎么能吃呢?你瞧那个牌子,妈妈说那上面写着有毒的。”
原来那树干上挂了一个小木牌,上面写道:“喷过农药,吃者小心中毒!”我笑了:这一种牌子,常常是树主人搞的花招,他们害怕孩子们乱摘,才想出这么个绝法儿来的。
“那是没有毒的。”我给她解释说。
“有毒!”她却认真的说。
“那牌子是假的。”
“真的!”她很坚决,不满地反驳我。
我觉得孩子毕竟是孩子!就一伸手摘下了一颗,自个先咬着吃了,果然十分爽口。我让她吃,她摇摇头,却一眼一眼盯着我吃,等我吃完了,在那里收拾我的床铺,她突然问我:“你怎么没有毒死呢?”
我哈哈地笑了起来,给她做着得意的鬼脸儿,就去打了一盆热水来,开始漱洗。我洗得很仔细,洗过了就梳头,搽“面友”。一边唠唠叨叨骂着这地方肮脏。末了,就又洗起了脚。但是,我却没有带擦脚布,拿洗脸手巾擦时,又放了下来,就爬上床去,撩起床单的一角擦了。小女孩一直在看着我,歪了头,眼睛眯得细细的,我觉得好玩,便说:
“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小小。你是城里的阿姨吗?”
“你怎么知道我是城里的阿姨?”
“你穿得真好看,还有高跟皮鞋哩!”
孩子的聪明,使人更爱怜了,我赶忙穿好袜子,便又要去按她那翘鼻子了,这当儿,有人在敲门。我慌乱地把床单上擦了脚的那块湿处遮掩了,将门打开。一个中年女人走了进来,笑笑地向我打了招呼,就去抱了小女孩。我知道这该是孩子的母亲了。
“我们坐八点的火车要走了。”孩子的母亲说,从怀里掏出一个苹果,让孩子吃,问孩子等得可急,数清了那树上的苹果吗?女孩儿却对母亲说:
“妈妈,那牌子是哄人的呢。”
“你怎么知道?”孩子的母亲有些惊讶,“那是旅店的苹果,有毒呢。”
“没有毒。”女孩儿说,“城里阿姨吃了一个,怎么没有死呢?”
我一下子脸烧了起来,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不知道孩子母亲的脸上有了什么样的表情,我低了头,不敢看她们。慌乱之间,我又撞翻了脸盆儿,水溅了我一脚,我“啊啊”叫着,赶紧端了盆子出门去了。
污水倒在厕所里,我心稍稍有些安静,但就在我返回来的时候,才走到门口,听见那女孩儿还在问着母亲:
“妈妈,咱们到汉中去,汉中是城吗?”
“当然是城。”
“城是什么呢?”
“城就是城呗。”
“城里都是阿姨那么好看的人吗?”
“都是吧。”
“城里的阿姨都穿高跟皮鞋吗?”
“都穿吧。”
“城里的阿姨都用床单擦脚吗?”
“你说什么?”
“城里的那个阿姨刚才就用床单擦脚来的?”
我差点没叫出声来,胸口呼呼乱跳,要去推门的手垂了下来。但我立即又紧张起来,害怕她们突然出来,害怕小女孩再问我一句什么,便拿了脸盆儿,又匆匆钻到厕所去。
站在厕所里,我脸还在烧着。担心有人进来发现了我。这么一直呆了好久,看着天黑严下来了,我才走出来,下了决心:立即回房间去,向女孩子赔错,向孩子的母亲赔错,求她们饶恕我。
可是,等我回到房间,房间里已经没有人了。
“小小!”
我大声叫着,不顾一切地追了出来。但是,我终没有再见到那个小女孩。也终没有再见到小女孩的母亲。我浑身无力地倚在旅店的大门口,望着满天的星光,深深地感到了一种做大人的耻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以“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为题目,引发读者猜想,告诉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给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场所。
B.文中第二段对旅店环境的描写,写住处比较隐蔽,苹果触手可得。为后文大胆的摘苹果埋下伏笔。
C.文中写到“我”仔细的洗头,梳头,擦脸等细节描写,突出了“我”作为城里人爱美的心理,并与下文“我”的不文明举动形成对比。
D.小说通过“我”吃苹果和用床单擦脚两件事,写出了城里人的不文明行为,作者也表达出对这种行为的批判。
E.小说结局有些做作。就是一点生活上的小事,“我”并不需要这样自责。作者用了“饶恕”一词,有些小题大做。
2.分析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3.“我”的形象特征有哪些?请解析。(6分)
4.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自重做大人的身份”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8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2) ,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宋 向子諲①
有怀京师②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释】①向子諲生于两宋之间,前半生亲见北宋社会表面繁荣兴盛,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被贬还乡,居江西临江。向子諲的晚年词作,多抒写淡泊名利的闲适生活情趣,但也常常怀念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②北宋都城东京汴梁。
1.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前七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京师上元节景象?抒发了什么感情?(5分)
2.最后两句“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营造的?(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少不修细行,驰骋田猎,纵情肆欲,州曲患之,称为“三害”之一。后经陆云点化,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
吴亡,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及居近侍,多所规讽。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万年闻之,曰:“周府君昔临新平,我知其为人,才兼文武,若专断而来,不可当也。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既而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处知肜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中书令陈准知肜将逞宿憾,乃言于朝曰:“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将率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周处吴人,忠勇果劲,有怨无援,将必丧身。宜诏孟观以精兵万人,为处前锋,必能殄寇。不然,肜当使处先驱,其败必也。”朝廷不从。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处曰:“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肜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处知必败,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节选自《晋书 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
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期年,州府交辟 交,一齐,都
B.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详,审察,审理
C.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 辞,辞别,告辞
D.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 成擒,被擒,就擒
2.下列各项,全都直接表明周处“忠勇”的一组是:( )(3分)
①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②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 ③周处吴人,忠勇果劲 ④自旦及暮,斩首万计 ⑤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 ⑥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各项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年时代的周处,驰骋田猎,纵情肆欲,成为乡里大害,但他本质不坏,一经开导,即朝闻夕改,洗心革面,成为州府征辟的热门人物。
B.周处入晋为官,先是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受到当地称赞;再是处理积年辞讼,一朝决遣,显示才干;后又连连被征召,他辞大不辞小,先安抚教化百姓,然后入朝为官,此行为人称颂。
C.周处做了皇帝近臣,经常劝谏皇帝;他做御史中丞,不避权贵;朝臣们敬重他,说:“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就是对他人品的高度肯定。
D.周处轻生重义,明知身处险境,必遭司马肜挟嫌报复,还是抱定必死决心,慷慨西征;后被夏侯骏逼迫以五千人攻击七万反贼,周处斩首万计,弦绝矢尽也没有后援,最终殉国亡躯。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每句5分)
(1)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
(2)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马年说马
古往今来,有关马的成语在国人心中世代传诵,马的精神气质早与人们的心灵融为一体。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传说中的骏马,是仁马。最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说法是“龙马负图”。传说有一天中华始祖伏羲在卦台山上凝思瞭望,忽见对面云雾滚滚,一龙马翻腾而出,伏羲根据其身上的斑纹河图创制了八卦。“龙马”由此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认为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中干脆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这就是文王在《周易•乾卦》中总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中国人代代流传的最响亮的名言的由来。这匹由我们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龙马,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风御雨,不舍昼夜。
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优秀骏马。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它们巡游天下。其实,周穆王的八骏比喻他的人才集团,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辅助周天子的天下大业。
更清楚无误的以马喻示人才的事迹,是《战国策》里著名的燕昭王“千金买骨”的典故。燕昭王“死马且买之五百金”,“于是,不满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这则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求贤若渴的道理。正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像秦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人才的埋没或缺乏表现的沉闷局面就被叫作“万马齐喑”。清朝的龚自珍有一首诗就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数千年来对马的赞美中,中国人还赋予了马许多人性化的特征。马的勤劳是有目共睹的。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尽职尽责是马的处世哲学。古往今来,马往往被用于战斗。马的勇敢令人赞叹。战马可以一天连续奔跑五六个小时,日行千里。马在奔跑中从来不偷懒,只要人不命令它停下来,它便马不停蹄,直到累倒气绝而死为止。马用生命诠释它的勤劳、无畏、上进、奉献。
人们之所以把这些精神赋予马,缘于中国人本身对这些精神的推崇。勤恳、坚韧与百折不挠早已融入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当中,早已体现在了中国人的精神当中,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直至今日。
1.下列关于“龙马”的象征和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龙马是仁马,是祥瑞的象征,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
B.龙马在祖先们的世界观里是纯阳的乾,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代名词。
C.自文王在《周易•乾卦》总结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后,龙马才具有了象征意义。
D.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风御雨,不舍昼夜的龙马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2.下列关于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马的成语几乎都有美好寓意,在国人心中世代传诵,马的各种精神气质早已深入人心。
B.俗话“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说的是人品当如吕布,选马当如赤兔。
C.周穆王有八匹骏马,个个本领非凡,各自有特殊的能力,因而周穆王常常骑着它们巡游天下。
D.中国以马喻人才由来已久,战国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崇尚奋斗不止、自强不息、进取向上的精神,因而龙马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B.“千里马”是古人心目中最形象的人才比喻,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
C. 马无论是被民用还是军用,都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用生命诠释它的勤劳、无畏、上进、奉献。
D.马身上体现的勤恳、坚韧与百折不挠等,早已成 为中国人推崇的精神,并一直影响着人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渔民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问:“为什么您不出海呢?”渔民回答:“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捕的鱼多吗?…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游客摇着头,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更多的鱼。等到老了,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了。”渔夫说:“可是,现在我已经很悠闲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