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其中书写10分) 一支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其中书写10分)

    一支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腹地,队员们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口渴如炙,但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只有穿越沙漠之后才能喝这壶水。”一壶宝贵的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当探险队顽强地走出沙漠、挣脱死神之手时,队员们想喝一口那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可他们看到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例文 【优秀作文一】 信念是一粒种子 很久以前,为了开辟新的街道,伦敦拆除了许多陈旧的楼房。然而新路却久久没有开工,旧楼房的地基在那里,任凭日晒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学家来到了这里,他们发现,在这一片多年来未见天日的地基上,这些日子里因为接触了春天的阳光雨露,竟长出了一片野花野草。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却是在英国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 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时建造的,大概花草的种籽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了这里。它们被压在沉重的石头砖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机会。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们见到了阳光,就立即恢复了勃勃生机,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小小的种子真令人惊叹,它们是如此的柔弱却又如此的坚韧,即使在沉重的砖瓦下压上数百年,它们依然能够保持自己鲜活的生命。一旦阳光照耀,一旦雨露滋润,它们便又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粒种子,即使被埋没数百年,依然蕴藏着生的希望;那么一个人,当他处于困境时,又当如何呢?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 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执着的信念,已经如同一粒种子,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最终领着他们走出了"绝境"。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在。 人拥有信念,就可以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人失去信念,就必然一蹶不振,葬送前程。 【优秀作文二】 心中的清泉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问:心中怎么会有清泉?是的,心中不可能有自然界的清泉,但心中可以拥有清泉的信念。 在茫茫沙漠里,一支探险队在那里负重拔涉,对他们而言,水是他们穿越沙漠的信心和源泉。一旦没有水,他们将失去信心。然而队长却对队员说:“最后一壶水,在未穿越完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正是这壶水给了他们百倍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才使他们能够一步步挣脱死亡线,最终胜利穿越了茫茫沙漠。虽然他们后来发现这只是一壶沙,但在这茫茫沙漠里,干枯的沙子在队员们的心中已经变成了充满希望的清洌的泉水。 心中的清泉可以是一种信念——一种可以在我们遇到苦难或挫折时,让我们坚强起来的信念。它给我们以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让我们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完成未尽的事业。笔者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母女俩去滑雪遇险的故事,因为她们穿的都是银白色的滑雪服,管理者告诫她们,要她们穿一件颜色深一些的衣服,但她们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正当她们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的时候,发生了雪崩。她们后悔莫及,因为她们衣服的颜色与雪的颜色融为一体,急救人员根本不能发现。这时母亲毅然决定,割破手腕,让自己的鲜血染红一大片雪地,以此来解救自己的女儿。是什么使她用宝贵的生命来解救女儿。是母爱,她坚信女儿会走得比她更远,正是这种信念,迫使她做出如此大的牺牲。虽然她因失血过多而离开了人世,但是她在关键时刻心里流动着的是一股清澈的泉水。 古今中外,凡能成大器者,心中必有一泓清泉,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忍受宫刑之辱,因他心中有一泓实现父亲遗愿的清泉,才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被称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当代保尔——张海迪三分之二肢体瘫痪,因她心中有身残志坚这泓清泉,才创造了自学大学课程,分别撰写、翻译了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学会为人用针灸治病等人间神话;比尔•盖兹心中有一泓以知识和智慧创造财富的清泉,经过多年拼搏,成了世界首富。反之,如果一个人心中的清泉干涸了,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干部心中如果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泉,让私欲任意膨胀,就会走向腐败之路;老百姓心中如果没有自食其力的清泉,将会失去生命的支柱或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每个学子也应该有自己的清泉,心中的清泉是登山的拐杖、渡海的舟楫。我们是在书山学海里前进的拔涉者,每个人都能到达书山的顶峰、渡到学海的彼岸——只要你的心里拥有一壶希望的清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分析材料可知,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其实,人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对于此题,我们可以用找原因的方法来审题。是什么支撑探险队员走出沙漠?我们一经分析就会发现,是精神和希望。从而我们可以找到本题的中心。《现代汉语词典》对精神的解释是,一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表现出来的活力。实际上“精神”就是一种气息、状态和作风。精神的力量对物质的力量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人的精神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是干出事业的根本。所以,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应当有自己的精神支柱,要重视“精神”的发掘、培养与发扬,要把精神的能量转化为向心力和凝聚力。希望,是前进的动力,是奋斗的方向,是生命不竭的源泉,只有拥有希望,才活得有生机,才活得有滋味,才活得有魅力。本题也可从反面来思考……信念是什么?一般人的通常回答是“信心、思想”。这种回答虽然不错,但只停留在字面含义上,未免肤浅。信念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信念是追求与向往的先驱,信念能使弱者成为强者,信念使人充实,是生命动力和奋斗的目标。就“信念”这个话题,学生平常就有接触,谈论的也不会少。写起来并不困难;但是要写出水平,就不是很容易的;要得到考试中的发展分,就得在不平常的话题中挖掘新的东西。 拟题例举: 1、信念是一粒种子 2、心中的清泉 3、信念,学海中的书籍 4、善意的谎言 5、理想与信念 …………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简要概括出“4G” 的几点优越性,不超过25个字。(5分)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竟然与固定宽带网络价格相当,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没有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则请假条,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不妥当的地方,请指出来。(5分)

请假条

李明因昨天下午放学后,在骑车回家途中,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要请假,请务必批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山羊兹拉特

                                                   〔美〕艾·巴·辛格

每年灯节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很冷,从村子通往城里的路也总是覆盖着雪。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儿雪,田里芳草青青。

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城里的屠夫费佛尔答应给他八个盾。这样一笔钱足够他买灯节用的蜡烛,以及土豆、煎鸡蛋薄饼的油、给孩子们的衣物和全家过节的种种开支了。于是,勒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牵到城里去。

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将一根绳索套在兹拉特的脖子上。他随身带上两片涂了奶酪的面包,准备路上饿了吃。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上那小撮白胡子,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当阿隆把山羊牵上通往城里的路时,兹拉特才觉得有点奇怪,它用疑问的目光,似乎在问:“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

离开村子那会儿,太阳还闪闪发亮。突然一大块乌云从东边涌来,很快地盖满了整个天空,天黑得如同夜幕降临前的黄昏。起先,阿隆还以为又要下雨了,可没想到下起冰雹来。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十二岁的阿隆见过各种各样的天气,但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雪。顷刻,整个大地被白雪覆盖。通往城里的路本来就又窄又弯。这时根本看不清路了。阿隆已弄不清楚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凛冽的风很快又穿透了他单薄的棉衣。当兹拉特的腿在雪里越陷越深时,它开始转过头去,它那温和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到底要去哪儿?”阿隆希望有个农民赶车路过,可却连个人影也见不到。

雪越来越大,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他敏感地感觉到他们迷路了,他知道,这实在是一场猛烈的风雪,如果找不到个避风雪的地方,他们都将冻死。

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大雪堆,他牵着兹拉特,好奇地朝着那一大堆雪走去。当他走近时,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埋在雪底下的草堆。

阿隆高兴极了,他费尽力气,在雪中开出一条路。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完全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一到干草堆边,他为自己和山羊挖了一个洞。尽管外边极冷,可草堆里却是那么暖洋洋的。再说,干草又是兹拉特的食物。他们钻进去之后,阿隆用干草封住洞口,只留下了一个类似天窗的口。

兹拉特吃饱后,坐在后腿上,阿隆吃完了他那两片涂着奶酪的面包,他仍觉得饿得慌。突然看见兹拉特乳房涨鼓鼓的全是奶。于是,他立即靠着山羊躺下,对准奶头,使他挤的奶直接射进嘴里。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

外边,大风将雪片堆积在洞口处,四周变得一片漆黑。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子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它缩成一团。他便一边捋着兹拉特的毛一边问它:“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又答道。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

大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第三天夜里,雪停了。但阿隆还不敢摸黑找路回家。他钻出草堆,环顾周围的世界。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苍穹中游弋,就像在大海里一样。

第四天早晨,阿隆听到一辆雪橇的铃铛声。原来,草堆离大路并不远。阿隆牵着兹拉特,向赶雪橇的农民问路。不过,他没有询问通往城里和屠夫费佛尔家的路,而是回村、回家的路。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

……

家里一片欢腾。阿隆讲述了他如何找到那个大草堆,兹拉特又是怎么给他奶吃。阿隆的妹妹们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并给它拿来胡萝卜和土豆皮。兹拉特一边贪婪地吃着,一边咩咩地叫着。

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现在,寒冷的冬季终于降临了,村民们重又需要硝皮匠勒文来帮忙。在持续八天的灯节里,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吃完煎饼,阿隆、米丽昂和安娜玩陀螺。兹拉特也不离开,坐在炉旁,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嬉笑玩耍的主人们……

有时,阿隆问它:“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惟一的声音:“咩——”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就是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了”。

B.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模糊,作者借助这种时代背景不明确的写法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

C.小说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山羊和主人单向的情感流动,作者不露痕迹地传达出人与动物之间彼此的深情厚谊。

D.为了突出小说的情感主题,在描写山羊兹拉特这一形象时,多处使用了拟人手法,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温馨的回味。

E.这篇小说构思新颖,富有生活情趣,充满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风格独特,吸引着我们阅读的兴趣。

2.请简述小说的情节(6分)

3.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5分)

4.辛格是一位极具悲悯情怀的作家,悲悯情怀是指人类对外界、他人或生命慈悲怜悯的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请谈谈作品中悲悯情怀的体现。(6分)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8分,每小题1分。)

                    ,未成曲调先有情。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不及卢家有莫愁。

④谨庠序之教,                                                       

⑤故木受绳则直,                   

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无以至千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春 日

               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 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第三联中“逆”“私”二字的妙处。(5分)

2.怎样理解第一联中的“幽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