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春 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春 日

               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 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第三联中“逆”“私”二字的妙处。(5分)

2.怎样理解第一联中的“幽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5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他曾写《独乐园记》,记载了这一悠闲自得的生活。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偏爱”解释。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而《兰皋集》(宜秋馆汇刊宋人集)作“忆”“思”,使诗意单调,面面呆板,诗意索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首诗的开头,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么!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她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幽情”是全诗的主脑,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幸先归。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伦将归,弁请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伦解以授弁,弁受而怀之,卧起与俱。

金人迫弁仕刘豫,且怵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全义尔。”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应今日觊幸先归                        觊幸:希图侥幸

B.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                    致礼:送礼

C.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我其处            瘗:埋(尸体)

D.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            吾曹:我辈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弁具有“民族气节”的一组是(3分)

①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    ②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

③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④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

⑤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⑥众皆泣下,莫能仰视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绍兴二年,朱弁主动要求出使金国,向金国太后太子问安,到了那里,却被软禁到驿馆。

B.面对难得的回国机会,朱弁坚决地留了下来。他要求王伦留下官印作为信物,与官印同睡同起。

C.金人对朱弁威逼利诱,要他到国贼刘豫那里去当官,朱弁宁可饿死,也绝不失节屈从。

D.在金人威逼朱弁换官时,朱弁坚决不从,之后还请和他一起被掠夺的人在他死后为他立碑。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5分)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分)

 

查看答案

找出对文本分析有误的一项:2分)

A《琵琶行》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

B《马嵬》的二三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

C“主人下马客在船”和“主人忘归客不发”都使用了”互文”手法。

D“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指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查看答案

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一项    (    )(2分)

A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七十个人穿丝织品的衣服吃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然而不称王的,没有啊!

B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译文:于是吩咐我摆酒,让我快快弹奏几曲。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只是没有走一百步罢了,也是在走啊!

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啊,是年成(不好)啊!”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填然鼓,兵刃既接。   之:代词 代兵器

B.弃甲曳兵走         而:表转折

C罟不入洿池           数:几,几个

D 空闻虎旅传宵柝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好战,请以战   喻:明白 

B.非我也,也。        兵:兵器

C.王无岁              罪:罪过

D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升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