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据报道,沿用了20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将改头换面,由两种新版教材代替,呼唤多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终于迈开了一步。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C 【解析】 试题分析:A.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此句不合语境。B.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此句后有“改革终于迈开了一步”可知,高中语文课本内容上也改变了。C.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用于自谦。D.鼎力相助:鼎力,大力 。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不指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是敬词,非谦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B.2011年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京离“水贵如油”的情形指日可待,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C.位于2011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

D.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中央要求各地政府部门要顺应民意,从谏如流,及时出台有力措施,遏制房价上涨的趋势。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dàn)   熟(xún)     生(jiān)    反盈天(fèi)

B 车(shā)   石(zhàn)    席(yán)   声屏气(liǎn)

C 岩(chán)    猿(náo)     青(diàn)    商(jiǎ)云集

D (dòu)   经(zhuàn)     饿(fú)    而不舍(qiè)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夏丐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先生再见。”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先生常说:“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先生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自我离开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2.第二段在记述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申多次提到“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默写(10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

(2)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4)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

(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

(7)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8)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9)_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

(10)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