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美美与共 窗外的池塘里,荷花开得正好,娇羞的小脸上晕着柔柔的粉,荷叶舒展着身姿,撑起遮阳的绿伞。一阵风打着旋儿从窗底溜进,溜进她的心里。 不久之后就是全省艺术比赛的日子,她的曲子还没有练好。那首钢琴协奏曲是她的最爱,然而她却总不能把握得很好——作为女孩子,第三章节雄浑壮阔的部分在她琴声中,总是显得娇弱无力。她疯狂地练习,终日浸在琴房里,窗外月升日落她浑然不觉。“砰——”她猛地合上琴盖,失神地坐着。隔壁琴房里,她的老对手也正在苦练这曲子,因为无论从难度还是动人程度来看,这都不失为一个参加比赛的好曲目。 但此刻的他也犯了难。虽然他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把握住那些最能触及内心柔软深处的音符。它们在他的双手下依旧是俏皮的,无法掩藏住内心的好奇劲儿,总是欢快着。他努力让自己沉淀,却总是无法弹奏出作者的无助、柔软与迷茫。也许是他这一路走得太辉煌,也许是骨子里的不羁在夏雨的滋润下越发热烈地生长。 夏渐渐浓了,荷香不疾不徐地弥漫在空气中,仿佛世界都被染着上了墨的绿浅的粉,珊珊可爱。 “咚咚咚”,她叩响了隔壁琴房的门。他看着低头站在门外的她,会心一笑,先开了口:“我们合作吧,一起参赛。”她欣喜地抬头,却不解地问:“你不在意名次吗?说好了要一决高下的啊。”“我清楚我们的实力,也明白你的优秀和我的不足。艺术难道不就是应该传递大美的吗?如果我们的合作能将这首曲子的美发挥到极致,使听者能感受到我们的用心,我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真谛。”她笑着点了点头。 比赛那日,正是一年中花香最浓的日子。他着一身黑色燕尾服与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她对坐在聚光灯下。琴声响起,先是她空灵而略带忧伤的演奏,每一缕音符都渗入听众的血液中,使夏日里躁动的心逐渐平静,像是一双温柔的手,轻抚着内心的波澜;忽地,他的双手开始上下翩飞,铿锵有力,仿佛方才渗入血液中的乐声猛然聚成了奔腾的江河,奔涌着,咆哮着,所有的情感在一瞬间爆发,撼动山河,波澜壮阔……一曲终了,掌声潮水般从四下涌来,他牵起她的手,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 各美其美不如美美与共,孤军奋战不如合作双赢;方知共生乃大美之美,得其精妙定能天下大同。 【解析】 试题分析:1.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2.对所给材料的基本理解。这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立意角度多维的作文材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第一个层次应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3.对立意的思考。(1)“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每个人都可以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2)“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大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鲁  迅

①前两三年的书报上,关于文艺的大抵只有几篇创作(姑且这样说)和翻译,于是读者颇有批评家出现的要求,现在批评家已经出现了,而且日见其多了。

②以文艺如此幼稚的时候,而批评家还要发掘美点,想扇起文艺的火焰来,那好意实在很可感。即不然,或则叹息现代作品的浅薄,那是望著作家更其深,或则叹息现代作品之没有血泪,那是怕著作界复归于轻佻。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③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试将粗浅的事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

④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要小。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先将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更进一步,则批评以英美的老先生学说为主,自然是悉听尊便的,但尤希望知道世界上不止英美两国;看不起托尔斯泰,自然也自由的,但尤希望先调查一点他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所做的书。

⑤还有几位批评家,当批评译本的时候,往往诋为不足齿数的劳力,而怪他何不去创作。创作之可尊,想来翻译家该是知道的,然而他竟止于翻译者,一定因为他只能翻译,或者偏爱翻译的缘故。所以批评家若不就事论事,而说些应当去如此如彼,是溢出于事权以外的事,因为这类言语,是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现在还将厨子来比,则吃菜的只要说出品味如何就尽够,苦于此之外,又怪他何以不去做裁缝或造房子,那是无论怎样的呆厨子,也难免要说这位客官是痰迷心窍的了。

(选自《热风》)

【注】①“嗜痂之癖”:病态的、反常的嗜好。②“放诸四夷”:放逐到边远的地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6分)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滥用”一词的含义。(6分)

3.结合全文,谈谈鲁迅对批评家的希望。(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拜谒三苏园

王剑冰

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

⑦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

⑧“三苏”来后900年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

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

⑩吃杯茶,吃杯茶吧——

(《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4日,有删改)

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6分)

4.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_____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3. 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4. 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5.朝搴阰之木兰兮, 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6.不宜 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7.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8.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育,字春卿。公为政简严。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公在襄城,每裁折之。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其为害者而已。”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由是京师肃清。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公数言事,献计画。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上公直,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于路,惟恐后。其卒也,皆聚哭。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其为害者而已               2)上公直

  3)皆不                       4)皆欢呼于路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3分)

  2)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3分)

  3)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4分)

3.请用“/”标出文中画浪线句的两处停顿,。(2分)

遽 以 利 害 牒 河 东 移 书 庞 公 且 奏 疏 论 之

4.请简要概括吴育认为元昊不可诛灭的三点理由。(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