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汉学主义:中国知识生产中的认识论意识形态 汉学主义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汉学主义:中国知识生产中的认识论意识形态

汉学主义作为一个知识体系,产生于13世纪以来西方建立全球系统——全球化的企图。汉学主义首先是一套集各种观点、概念、理论、方法和范式于一体的隐性体系,它由西方构建并运用在西方与中国的接触时处理一切有关中国的事务和阐释纷繁复杂的中国文明,是超越汉学和中西研究领域的一种国际现象。汉学主义还可以被理解成对西方视角的回应、反应,或是接受、采纳和内化,以及对由西方产生的关于中国知识的消化吸收。汉学主义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构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认识论的意识形态,它主导着现代世界看待中国的方式,由此产生了一套研究中国和其他非西方文化的特定模式。因此,汉学主义大致也可以适用于西方对其他非西方国家和文化的知识生产过程。

在知识层面,汉学主义旨在将中国及其文明纳入他们已有的人文知识系统和普遍历史的系统之中。在西方对中国和中国文明产生的误解和错误描述的学术研究及公众认识中,只有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信息错误,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西方生产中国知识过程中的认识论问题。

汉学主义另一层面的特征是对中国和中国文明的理想化和神秘化。其渊源可追溯到马可•波罗时代,以及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和思想家。到了现代,将中国理想化的倾向从未完全消失。在颂扬中国文明的学者中,罗素具有代表性。由于对西方文明和对“一战”的灾难性后果感到失望和震惊,罗素向东方寻找人类的未来之路。他将中国和西方生活态度上的差异简化到“中国人追求享受生活,西方人追求统治自然和同胞的权力”。这种二元对立将中国和西方的复杂性作了过度简化。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汉学主义是建立在主要包括西方霸权主义、普世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殖民化和逆向族群中心主义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作为认识论,汉学主义是看待中国和世界的总体方式,是由西方学者和非西方世界在认识中国时所持有的一系列观点、信仰、态度和价值的总和,因此,汉学主义应该在概念上定位为“认识论的意识形态”。

汉学主义并不只是仅仅关于中国知识生产的思想范畴,甚至呈现出一种内在化、由自我施加的认识论的殖民化。因此,走出汉学主义,对其逻辑和原理的把握是超越它的第一步,但是它的最终消失有赖于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种族和族群为中心的框架,该框架应建立在对人类共同的人性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一旦从汉学主义中解脱出来,研究中国的学术将以西方理论作为参考框架来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状况,这就必然会出现真正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产生对中国不带偏见的知识,而对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真正了解、欣赏和尊重,由此促进与中国的和平与和谐,进而推动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论述思路。(6分)

2.汉学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的意识形态”,存在着哪些不足?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3.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说说走出汉学主义将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6分)

 

1.首先交代汉学主义产生的原因;其次从两方面论述汉学主义的实质;最后论述汉学主义的作用。(每点2分) 2.①汉学主义对中国和中国文明存在误解和错误描述;②汉学主义对中国和中国文明存在着理想化和神秘化的倾向;③汉学主义建立在以种族和族群为中心的框架之上,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存在偏见。(每点2分) 3.①出现真正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②产生对中国不带偏见的知识;③真正了解、欣赏和尊重中国传统和文化;④促进西方与中国的和平与和谐,推动全球化的健康发展。(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四点得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题,一是要逐句分析句子内容,然后加以整合;二是要抓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本段中的“首先”“还可以”“因此”等。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由第二段的第2句、第三段的第1句和末段“但是它的最终消失有赖于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种族和族群为中心的框架”“产生对中国不带偏见的知识”等语句可归纳概括出三点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干已明确答题区间,抓住文章结尾相关内容不难回答,关键是做到要点的准确和全面。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甘山之甘

王剑冰

我们来甘山的时候,已是深秋。甘山上一片艳丽的色彩。

上午阳光斜射,把一片片树叶都染亮了,聚在树的下面往上看,看得魂牵梦绕。那是城里少见的色彩,每片叶子都在风中旋转。

最好看的是甘山的柿树。柿子红在枝上,叶子遮不住,就让它们把一棵树渲染成红艳。甘山上到处都是这样的柿子树,时间再深些,树上的叶子会全部落完,惟剩了一树的柿子,那时就像挂着一树的灯笼。随着风的摇,熟透的柿子会掉落下来,你只需伸出手,就能得到一枚甘甜。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

有人说,在平原地带,过去遇荒年会饿死很多人,而甘山一带这样的事却很少发生,山上可以果腹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这里就像一片世外桃源,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而且用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山里出好颜色,陪同我们的两个女子,说到甘山总是眉飞色舞,显出难抑的自豪。这帮子写散文的都说她们像甘山的散文。一个男士还真同她们探讨起散文来,说不清是形散还是神聚,是开头还是结尾。

风越大了,树上的叶子可劲地旋,满树都是红色的响,而后满山都是。而后就看到一片红的舞。真正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云就是叶,纷纷地扬,哗哗地响,整个甘山欢动了。

走在山道上的时候,觉得是雨,那是叶子刷刷啦啦地落,你真是想象不到有多少叶子在落,就像天女在散花,风这时就是天女,那叶子落在身上,落在脸上,迷了眼,乱了心。脚下一会就成了松软的地毯。

伴着响的还有蜿蜒而下的山溪,清清的水上也漂了一层的叶,有些叶子落下又变黄了,红红黄黄的更有了色彩。色彩被山溪输送带似的送向山外,像一条泼满胭脂的香溪。

还真是想到一个女子,杨玉环,这陕县老杨家的女子,她可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可是住过地坑院?昨晚大家从平地上下到建在地下的四合院的时候,简直要惊叫了,仰头看天,天成了方的,像打开了一扇天窗,一窗的黑,在城里从来没感到这么的黑,也就越发地感到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四合院是窑洞的聚集,一孔孔的窗子透出一格格的光亮,显示着生活的活力。有的地坑院,已经过了数千年时光。静静的乡间,哪户小门吱呀一闪,就闪出个杨家的女子。杨玉环一定在这甘山不远,周围的百姓都这么说。说不定也来甘山赏过红叶,吃过这里的柿子。也是走过那条官道,翻过那架不大的山包,山上至今还留着深深的车辙。杨玉环在这里出落得天生丽质,像一颗红透的柿子,被大唐摘走了。由此便有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

在甘山的红里走,在甘山的风里走,竟就见到一对对的男女,笑着、跑着,迎着风,迎着叶,感染着爱情的浪漫。他们同甘山融在了一起。

喝了甘山的水,品着甘山的特产,感受着甘山的红和甘山的笑,就觉得,甘山是让人心甘的,情愿地来,心甘地去,留一生的好想头。

等我们跑出树林深处,一片开阔之中,竟又看到了一棵棵的红柿树,风和雨越猛,柿子树就越见出鲜亮和红润。甘山红叶中,柿树或许成了最后的坚守。

(原载《散文》2012年第5期,有删改)

1.请概括这篇散文中甘山有哪些特点。(4分)

2.这篇散文中第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4分)

3.这篇散文中多处写到甘山的柿子树(柿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6分)

4.请探究这篇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甘山的人性美。(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2)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4)人间如梦,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6)______________, 西北望, 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                  (《老子·第四十五》)

(8)             , 鸟鸣山更幽 。                      (王籍《入若耶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秋晚悲怀

[宋]李觏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山松生命合经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注],待看年华几许长。

【注】壶中句:据《云笈七签》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

1.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3分)

2.尾联是如何抒发感情的?(3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砺,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的砺:明亮鲜明。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其相之欢                          得: 投合

B.子春以其职事京师                    走: 离开

C.天下之也                            冲:交通要道

D.而又于其职                         协:配合协调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    )(3分)

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                    芙渠芰荷之的历

苍烟白露而荆棘                            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子春的陈述流露了其三人建造东园的自豪感,让人从中强烈感受到了东园无法言说的美丽。

B.欧阳修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景象,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C.许子春认为,四方人士天天前来东园游览,他们三人总会离开,也为让后人知道东园的来历,有必要作文留念。

D.许子春从昔日的废营地变为美丽的东园这事实中认识到有能力可以改变环境。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3分)

(2)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3分)

(3)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4分)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这幅画的内容,合理想象,写一段表现其意境的话,要求:描写和抒情相结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5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